松散耦合”让企业IT更加“灵动”

日期: 2010-11-16 作者:商蓉蓉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死板”的IT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业务部门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同时,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业务和流程的调整会越来越多,对IT系统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企业内部,业务部门对现有信息系统的变更要求层出不穷,但IT部门却由于人员和系统等方面的限制响应相对迟缓。往往是头一个请求还没有满足,下一个变更已经提出,IT系统的改进速度远远跟不上变更需求的提出速度。

    面对比蜗牛还要慢的系统改造过程,业务部门不免抱怨连连,而对此,IT部门也是一肚子委屈——系统改造不比新建,除了要考虑对某项功能的新增和修改,还要考虑和评估对其它功能模块、甚至其它系统产生什么程度的影响。

    由于各部门之间的业务相关性,不同IT系统虽然建设时间有早晚、实现技术有不同,但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并不低。比方说,修改A系统的a功能,很可能会影响到B系统的b功能、C系统的c功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其它系统也跟着“被升级”。

    写过程序的人都知道,给软件打一次“补丁”容易,再想“补丁摞补丁”可就难了。不仅如此,一旦IT系统被迫频繁改造,不但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降低系统的灵活性,也会给后期运维带来更大挑战。

    长此以往,也难怪在业务部门的眼里,不管是IT系统还是IT部门,都变得越来越“死板”了……

    值得借鉴的SOA

    在速度为王的市场竞争中,IT系统对业务的有力支撑为企业赢得了时间,然而灵动不足的IT系统却在“随需应变”的考验中败下阵来。

    没有哪家企业的流程会永远不变,IT系统应对变化时的笨拙和迟缓,让企业大失所望。

    感受到IT系统的高效率之后,企业更加关注IT系统的灵活性和应对变化的能力。但是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没有经过整体规划,在系统设计和实现上很难满足越来越“善变”的业务需求。

    当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理念出现后,企业对敏捷和灵活的渴求找到了实现的契机。然而SOA“落地”情况却并不乐观。

    SOA提倡用“服务”来定义不同的业务应用,利用框架实现服务之间的“整合驱动”和“新旧替换”,让IT系统能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要。

    利用中间件实现SOA,必须将现有的应用系统“打包”,包装成一个符合SOA标准的服务之后,才能在框架下整合运行,这对企业而言初期投入的成本过高,并且短期很难看到效益。

    再加上SOA作为一个新的理念,行业标准不成熟,厂商经验缺乏,失败的风险远大于预期收益,因此,“叫好不叫座”也就成了必然。

    打造“灵动”的IT

    提高IT系统的灵活度,必须降低IT系统与业务和流程之间的耦合度,让它们实现“松散耦和”。

    实际上,SOA只是一个设计原则,体现的是不同应用之间“高内聚、低耦合”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借鉴SOA这一设计理念,对信息系统进行适当的改进,降低不同系统间的依赖程度,变相实现“面向服务的架构”。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不同系统间“高内聚、低耦合”的架构呢? 这需要从两方面分别考虑,一方面,功能划分相对独立,另一方面,技术实现互不干扰。

    · 功能划分相对独立

    首先,需求分析要“做透”

    业务上的紧密联系决定了系统间的相关性,只有在需求调研阶段把业务部门的需求“吃透”,理解他们希望系统能够达到的最终目标,才能规划和设计出内部流程紧密、外部关联松散的系统架构。

    前期规划到位之后,各系统间的联系通过标准形式实现,即使现有系统要变更或者新系统要开发,都不会再出现那种“你改我改大家改”的混乱局面。

    其次,流程抽象要“封闭”

    无论业务运营还是系统功能,都离不开业务流程的实现。从流程分析和抽象的角度讲,每个系统都把该做的事做好,把业务变动带来的影响控制在系统内部,尽量减少相互间“被动升级”的现象发生。

    实际工作中的很多变更请求都与流程有关,尤其是那些跨越多个部门、涉及多个人员的流程,如果流程抽象不到位,很容易出现人变流程变的现象,给后期的系统运维造成麻烦。

    最后,组件设计要“内聚”

    在系统设计时,把功能相关的组件和方法放在同一个组件里实现,可以有效减少系统变更时需要改动的范围,出现问题时也更容易跟踪和调试。

    另外,尽量将与流程无关的信息与组件分离,比如产品清单、部门列表等,可以从程序中拆离出来,保存在格式文本或者数据表中,以提高组件的业务无关性,增强内聚程度。

    · 技术实现互不干扰

    首先,通用的基础架构

    通过部署统一的基础架构,可将不同业务系统整合为一个功能完整、流程顺畅的“大IT系统”。通过基础架构实现系统流程的整合和驱动,让每个业务系统像模块一样“插”在框架之上。

    基础架构实现了每个应用系统都会用到的诸如身份验证、权限分配、安全保障等基础性功恩,每个应用系统在开发时不需要再关心这些问题,既加快了开发速度,又避免重复造轮子的浪费。

    其次,实现标准化接口

    尽管需求分析过程尽量保持了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但是,由于跨部门的流程存在,系统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交叉,因此接口在所难免。

    为了降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在实现系统交互时应尽量采取通用的标准化接口,比如利用XML文件传输数据、通过Biztalk服务抓取接口文件并进行处理、利用数据库的DTS实现后台数据传输,或者为仅需查询数据的其它系统开放具有只读属性的通用视图,都是很方便实用的方法。

    最后,组件和服务模块化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很多业务人员都面临让人头痛的窘状,一笔业务从开始到结束,可能要在三、四个系统里走不同的流程,繁琐又效率低下。

    基础架构和标准化接口的实现,使每一个应用系统都可以进行独立的模块式开发。只要遵循相同的开发标准和规范,代码或者组件的重用变得相对容易,组件和服务业可以轻松的部署在任何一台标准服务器上,以实现灵活的面向服务的架构。

    “松散耦合”的魅力

    企业内部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灵活型却越来越差。IT系统像一头身材巨大的大象,再也踩不出灵活的舞步。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不同系统间的耦合程度,提高系统内部的聚合程度,是让IT系统摆脱“死板”的帽子,变得更加“灵动”的有效途径。

    不仅如此,“高内聚、低耦合”的IT架构还具有更多独特的魅力。

    首先,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只要符合相应的标准,任何服务都可以在SOA架构下连通起来。通过系统功能独立、业务流程抽象、基础架构整合、标准化接口等手段,企业可以把过去投资的信息系统重新整合到新的架构下来,等于节省了重新开发的费用。

    其次,实现IT快速响应

    服务的重复使用和再利用,加快了信息系统相应业务变更请求的速度,缩短了过去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组织流程重组。IT系统变得“灵动”的同时,也使业务部门能更快速的接近和适应市场。

    再次,降低变更的风险

    由于高内聚、低耦合的特点,每个业务系统之间互不影响,在对某一个模块进行修改和更新的时候,可以不必影响到其它的业务系统,把系统的变更请求封闭在单个应用系统/模块 内,降低了大面积修改现有系统所带来的风险。

    最后,促进IT持续改进

    业务变动和人员更替是避免不了的,通过SOA架构可以支持持续不断的流程改进,局部的业务改造对整个业务系统的影响比较低,不会造成大面积、高风险的系统更替。可以令IT部门用最少的代价实现对业务变更请求的迅速反应。

    “后台松散,前台紧致”是SOA架构的特点,也给我们采用经济实惠的技术手段实现SOA架构提供了可能。事实证明,SOA并不一定与高风险、高投入画等号,“经济适用”的SOA显然比价格高昂的厂商产品更能吸引企业的眼球。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