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项目里的九个敏捷开发实战经验

日期: 2013-05-28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敏捷开发越来越火热,但在实际应用当中很多时候都是只有敏捷的“形”,却缺少敏捷的“神”,还只是在摸索中。

  在《Scrum:兼顾计划与灵活的敏捷开发》一文中,作者最后也提到过,借鉴一种新的模式的时候,最好能够批判性的吸收其精华的部分,不能全部照搬,照搬了反而会出问题。

  其实敏捷对产品经理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安排至少两个迭代的任务,两个迭代的规划。

  对程序员的要求也很高,当所有的任务都拆散了之后,最终做出来的东西要形成一个产品,技术人员的整体意识要比较强,且一开始就得熟知产品的整个规划,否则到最后就会出现所有任务都已完结,合并出来的最终产物却是什么都不是。

  并且敏捷开发不仅仅是IT部门的事情,还需要各个业务部门对敏捷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合力,从而提升开发效率和业务满意度。

  运行一段时间的敏捷之后,发现最容易接受敏捷这种方式的是开发团队,不管是瀑布式还是敏捷,只是做工作的形式不一样了,进度更容易把握了,更能适应需求的变化了,实质其实并没有变化。

  对测试团队来讲,测试资源调配会更加的紧张,敏捷要求做完一条侧一条,与原先的整体项目排期完全不一样;对产品经理来说,敏捷能让自身更好的掌握整个产品的进度。

  但需求分析与产品设计阶段的敏捷拆分还是较为头疼的,究竟要不要写文档了,是不是有什么做什么,还是说要规划完整体设计之后才进行拆分?疑问很多,搜集了部分资料,结合敏捷实践的经验,分享如下:

  一、敏捷开发最少需要维护哪些文档?

  软件或者系统产品终归是人来维护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就成为产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有知识性的沉淀,需要有文档的产出。

  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编写文档、也不太喜欢研读文档,因此太多的文档只会消耗团队有限的时间,并不能带来多大的好处;敏捷开发照样重视文档的作用,也重视文档的维护。

  但文档宜少且精炼,一般情况下建议维护三份文档:

  《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

  也即PRD:定义产品应该具有的功能、边界描述等,它作为产品团队之间共同的讨论基础,并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不断的更新维护,并记录所有的需求变更;

  《系统设计说明书》

  开发人员编写的技术设计,包含数据库E-R图,架构设计等:说明产品如何实现,内部之间是什么关系;

  《测试用例和测试报告》

  由测试人员编写:记录所有功能点的测试计划、过程和测试结果;

  二、敏捷开发是否需要系统设计

  前面也提到过,敏捷开发对开发人员来讲实质差异不大,只是以小周期代替大周期。

  小周期包括:需求、设计、开发、测试、发布,这个过程中的设计环节是指要做产品设计和系统设计;由于做完整的设计需要有相对完整的资料和比较长的时间,与小周期是相对立的。

  因此敏捷开发不主张高度细化和完整的设计,提倡做出一个大粒度的框架性设计,一般指架构设计或者系统设计,避免在以后的重构中发生架构级别的变化,然后在逐步实现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展开、细化。

  传统的一些设计方法比如结构化设计、快速原型法都是可以融入敏捷开发过程中加以使用的。

  三、敏捷开发是否需要项目计划?

  敏捷开发只是把整体拆分成许多个体,产品的开发实现过程对产品的功能完整性、稳定性、即时性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它是一种有组织有目标的行为,往往我们都将其作为一个项目来管理,这就是讨论为什么有产品经理的同时还要有项目经理,为什么要求产品经理要有项目管理的能力,因此它需要项目计划。

  但这个计划是一个短程计划,根据未实现的功能情况、前一个版本的反馈和组织目标制定开发计划;唯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融入新的需求变更;

  四、敏捷开发的迭代周期大概多长?

  敏捷开发的迭代周期没有硬性的规定,结合项目里程碑、目标、功能实现情况、产品稳定性综合决定,如果产品用户活跃、功能实现难度小、维护复杂度低,建议以周为周期。

产品项目里的九个敏捷开发实战经验

  对于规模比较大、维护复杂度高的产品,考虑以2周-6周为周期发布较为合适;频繁的发布会降低用户的期望并提高用户成本,给用户心理上带来额外的负担:他会认为产品质量低,质量控制不严谨等;

  五、敏捷开发为何提倡小版本?小版本有哪些优势?

  小版本的目的就是分解复杂度、降低风险,改善团队士气等;小版本有众多优势:

  1、总体风险比较少:小版本变化小,总是在上一个版本基础上局部调整和增加,技术复杂度低;由于规划的功能较少,工作量也易于估算,所以其总体风险比较少,常常能如期发布;

  2、需求的接纳能力强:由于小版本快速实现并发布测试,然后就进入下一个版本的规划实现周期,这样新需求一旦提出就能快速进入开发视野,就能尽快实现;

  3、测试和开发高效协作:开发和测试可以并行工作,当开发实现第一个版本时,测试设计测试方案和用例;发布第一个版本后,开发就进入下一个版本轮次,测试就应用测试方案测试刚才发布的版本,提交Bug;开发在下一个版本结束时修正所有上一轮发现的Bug,然后发布新版本,如此循环往复,开发和测试实现高效协作;

  六、敏捷开发与重构的关系如何?

  敏捷开发以重构为基础,时时刻刻处于重构过程中;

  七、敏捷开发为何强调团队人员的参与、用户的参与?

  敏捷强调团队成员的高度参与就是要统一认识,把团队的目标变成每个人的工作目标,使之为每个团队成员的认同,形成高度的凝聚力,以达到群策群力、高效协作的效果。

  由于没有高度细化的文档,成员之间交换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面对面沟通,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协作关系促进这种沟通,并使消息有效传达。

产品项目里的九个敏捷开发实战经验

  用户由于缺乏专业训练,无法清晰、准确的表达其意图,导致需求的歧义和模糊;用户的参与使模糊、边界不确定的需求在互动的过程中得到确认和完善;在用户参与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

  “是的,就是这样的”

  “这正是我想要的……”

  “这里需要修改一下……”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这个过程中,用户承担了一部分测试人员的角色。我们努力做的事情就是实现用户需要的东西,并最终让用户喜欢它,唯有用户喜欢它才能用好它,那么我们怎能不认真听取用户的意见呢?一句话总结就是:用户参与帮助我们做正确的事情!

  八、怎么才能评估团队是否已经敏捷了?

  由于敏捷开发没有标准的可供参考的实践过程,所以很难通过某个过程而断定其开发过程敏捷了,那么如何来评估团队是敏捷的呢?一般采用的办法是根据团队呈现出来的氛围、项目运作状态、团队成员的感性认识等方面来评估团队和其开发过程是否敏捷,常见评估项目团队是否已经敏捷的方法如下:

  ? 团队有共同的愿景,并且对这个愿景充满信心;

  ? 团队有明确的阶段目标并且为每个成员所知晓;

  ? 团队知晓当前计划:做什么、何时完成、预期效果等;

  ? 团队任务是低耦合的,并且紧密协作;

  发布过程是轻松愉快的,构建版本并不断测试是常态行为之一。

  九、敏捷开发能缩短项目时间并提高质量吗?

  从我的实践经验来看是可以的,但目前无法提供量化的数据做参考,只能从几个方面评估和推断:

  ? 用户的参与帮助团队把功能一次性完成并做正确,缩减了返工的时间;

  ? 不断的重构和测试发布能把问题发现在早期,整体质量显著提高;

  ? 过程目标导向,使团队高度集中于项目目标,提高了生产力;

  ? 不断的发布对团队是种正向激励,荣誉感和成功欲使团队保持持续的激情;

  以上是一些敏捷开发过程当中的疑问,其实还有很多,目前我这边还只是主推让开发和测试团队敏捷,PD团队还在摸索当中。下次我会分享一下如何在需求这个层面用敏捷的方式来设计,去产出PRD文档。敏捷设计、敏捷开发、敏捷测试连在一起,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敏捷的效用。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