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云计算起源

日期: 2009-11-08 作者:刘黎明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云计算起源概述

  云计算是英文Cloud Computing的翻译,中文中2008年初才出现。Cloud Computing这个单词在2006年之前在英文中并不存在。2006年前后,Cloud Computing这个单词开始偶尔出现。2007年末,Cloud Computing出现的频率迅速增加。2008年初,Cloud Computing在中文中开始被翻译为“云计算”。

  云计算可能跟很多概念有过暧昧关系,比如效用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等。但这都不是云计算这个概念起源的地方。云计算与网络计算机(NetPC)也没有明显的起源关系。网络计算机是一个尘封近十年的概念,它与云计算既没有间接的推动关系,也没有直接的起源关系。

  云计算这个概念的直接起源来自亚马逊EC2产品和Google-IBM分布式计算项目。这两个项目中直接使用到了云计算这个概念和单词。为什么要采用这个单词,很大程度上与这两个项目与网络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云”在很多示意图里面是表示互联网的,云计算的原始含义即将计算能力放在互联网上。当然,云计算发展至今,早已超越了其原始的概念。

  在这两个项目之前,也就是2007年10月之前,也有一些公司、组织、个人对云计算的概念普及有影响。比如Dell在08年6月初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里面提到“在产品与服务方面,戴尔都将不断采纳新的标准化技术、降低客户部署解决方案、维护安全稳定的系统架构的复杂度和成本。为此,戴尔最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组建新的戴尔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部门(Dell Data Center Solution Division),提供戴尔的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服务和设计模型,使客户能够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优化IT系统架构”,说明Dell当时已经在公司范围内使用云计算的概念,Dell也是较早提出云计算概念的公司。但是但是这些早期的其它组织对云计算概念本身的影响,远不如IBM-Google并行计算项目和亚马逊EC2产品。

  下图表示了各个公司对云计算概念的影响,基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云计算源头——IBM-Google并行计算项目

  2007年10月初,Google和IBM联合与6所大学签署协议,提供在大型分布式计算系统上开发软件的课程和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和研究人员获得开发网络级应用软件的经验。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传授MapReduce算法和Hadoop文件系统。两家公司将各自出资2000万~2500万美元,为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教授和学生提供所需的电脑软硬件和相关服务。IBM负责系统和技术团队的高级副总裁Willian M.Zeilter表示:“对我来说,这种感觉就像2000年面对Linux。”目前,该公司已经部署了200多名研发人员在这项业务的研究上。

  IBM的女发言人科林·海克斯称,这种相对新的并行计算(有时也称云计算)形式还未在大学中流行,虽然这种技术已经在行业里得到应用,但大学里还未教授该课程。两家公司称,他们将向这些大学提供软件、硬件和服务。去年底华盛顿大学签署了该计划,今年包括MIT、马里兰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5所高校也加入该计划。两家公司希望今后其他大学也能加入进来。

  IBM和谷歌先期将提供400台左右的计算机,并计划最终在多个地点总共装备4000台计算机。这些计算机与6所美国大学相连,其中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将作为牵头大学承担起部分编程技术的研发工作。参与这项计划的其他5所大学是: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Stanford University、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马里兰大学。

  在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Forrester Research供职的分析师阿德利安称,“云计算”编程技术将成为基准的下一代计算机编程结构,而IBM想捷足先登以抢占制高点。他指出,目前有很多学生都在使用谷歌开发的网路应用程序,并称,IBM正想藉此利用谷歌的网络优势。

  而上文中“这种相对新的并行计算(有时也称云计算)”,明确将云计算做为一个新概念提出,此时云计算只是一个昵称的地位,因为当时称“这种相对新的并行计算”,有时也称云计算”。此后由于IBM和Google公司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媒体、公司、技术人员开始追逐云计算,甚至将很多IT创新都放入云计算概念中。

  3云计算源头——亚马逊EC2产品

  相对来说EC2产品的发布比IBM-Google并行计算项目要早,虽然是云计算市场的重量级产品之一,但由于亚马逊公司本身的影响力有限,亚马逊EC2产品对云计算概念的普及不如IBM-Google并行计算项目明显,但这并不妨碍EC2产品作为云计算先行者的地位。虽然在云计算概念发展的早期,亚马逊对概念的普及贡献甚少,但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亚马逊在云计算领域的实力和名声一开始凌驾IBM和Google之上。

  亚马逊公司2006年8月发布EC2产品的Beta版,在此之前已经发布了另一个重要的产品S3。

  EC2是Elastic Compute Cloud的缩写。S3是Simple Storage Service的缩写。而发布EC2的时候没有叫Simple Compute Service一类的名称,而是将Cloud放入产品名称,即是认可Cloud可以作为替代Service的概念。当然,称作Elastic Compute Cloud Computing显然是不合适的。当初对EC2产品发布的报道,其中有一篇将标题定为“Amazon Cloud Computing goes beta”,其他多数描述为Utility、Elastic、Virtualized。

  而在2007年10月后,随着IBM-Google并行计算项目和IBM、Google分别将自己的一些项目成为云计算,云计算开始迅速普及(仅限于IT范围内)。而此时IBM-Google并行计算项目还处于研究和科研用途,客户却发现EC2已是一个相当商业化的云计算产品了。并且由于亚马逊的AWS系列产品包括了很多云计算服务,由此奠定亚马逊作为云计算市场领军人物的地位。

  云计算概念演化过程

  云计算概念的演化,充分体现了各个公司、各信息行业细分领域、个人、政府组织的参与、辩论、总结的热情。正是因为对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信息产业变革的或模糊或明确的期待,产生了众多个人和组织参与的热情,他们分享、创造、推动着云计算概念和产业。

  云计算最初是由大型企业提出的概念,像其他很多概念一样。云计算在最初戴尔的高效绿色数据中心、IBM-Google的通过互联网进行分布式计算,还处于一个朦胧的概念阶段,只是处于其他名词的替代名词低位。到后来各个中小企业参与进来,云计算概念被不断完善的时候,这些大公司所起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云计算一度发展为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的代名词。IaaS一度与DaaS、HaaS并列在一起指与基础设施相关的服务,但后来IaaS由于更抽象、更具有广泛代表性而胜出。后来发现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是独立于IaaS,但和IaaS除了服务内容不同,服务模式有很多共性的地方,于是PaaS和SaaS被加入进来。

  事实上,SaaS是一个早于云计算的概念,只是一直不温不火而已。随着云计算的崛起,云计算概念推动者将SaaS纳入云计算麾下,SaaS企业也就半推半就搭上了云计算战车。

  在半年前,各种云计算定义和辨别方法被发布出来,莫衷一是,给初入云计算者很多的困惑。这时,美国的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参与进来了。当然,它没有提出一个从科研角度阐述的云计算概念,也没有支持某个公司或某个集团鼓吹的云计算定义,而是综合市面上所有的定义和解释,归纳出了云计算的概念。该定义可以参见我的相关博文或中国开放云计算联盟百科(chinacloud.org)中的页面“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实验室对云计算的定义”。在此之后,关于云计算概念本身的争论少了一些,行业基本认可NIST的定义。

  再后来,人们发现,SaaS本身已不能代表云计算在应用层的扩展,测试即服务(Test as a service),集成即服务(Intigration as a serrice),部署即服务(Provision as a service),监控即服务(Monitor as a servcie),安全即服务(Security as a service),都符合云计算的几个要素,于是一切皆服务(Everything as a service)作为云计算在运用层的代名词,而SaaS仅作为XaaS的一个部分存在。

  云计算发展到现在,在国内,有人认为云计算纯粹是炒作,有人认为云计算虚无缥缈有概念没有实际产品和应用,这都是片面的看法。国内对云计算的认识和关注度,目前开始多了起来,特别是最近的互联网大会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但是,即便如此,仅仅停留在接近美国1年前的水平。国外的并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整个世界基本都认同的很可能是对的。对新趋势的讽刺是允许的,作为旁观者当然不需要代价,但作为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的旁观者,今后整个国家将付出比炒作失败大得多的代价。不久会有一篇文章:云计算是不是炒作?

  最后,我们不要忽略,云计算发展到如今,已经包括IaaS、PaaS、XaaS,以及众多的硬件制造商、基础设施运营商等参与的一个完整产业链。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