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云计算:四大厂商齐争艳

日期: 2011-04-05 作者:张瀚文 来源:TechTarget中国

在Crowd的地铁站思磨着云!这年头没理念还真不好办事,没理念你怎么向用户夸你的产品技术?没理念怎么找由头让用户花今年的采购预算?还是Cloud吧。   同样Crowd的还有我们的网络,如果说我们的信心在于在网络速度障碍上搭建全球最牛的Cloud,那实在是很Cute。上次和运营商用户谈云,双方都信心满满,似乎明天家里的电脑就可以全扔了,换成零客户端,插上根网线就和谐了,而其实那时我私下还惦记着宾馆里下载的电影进程怎么样了?原来我们缺的不是内容,不是应用。最终用户的使用习惯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整体成本不比原来的大,这笔帐大家都还是算得过来的。

  好在我们现在还是可以多多少少做点事情。公司内部……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在Crowd的地铁站思磨着云!这年头没理念还真不好办事,没理念你怎么向用户夸你的产品技术?没理念怎么找由头让用户花今年的采购预算?还是Cloud吧。

  同样Crowd的还有我们的网络,如果说我们的信心在于在网络速度障碍上搭建全球最牛的Cloud,那实在是很Cute。上次和运营商用户谈云,双方都信心满满,似乎明天家里的电脑就可以全扔了,换成零客户端,插上根网线就和谐了,而其实那时我私下还惦记着宾馆里下载的电影进程怎么样了?原来我们缺的不是内容,不是应用。最终用户的使用习惯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整体成本不比原来的大,这笔帐大家都还是算得过来的。

  好在我们现在还是可以多多少少做点事情。公司内部的通讯速度都已经不是问题了,千兆甚至万兆的。建个公司私有云、虚拟化桌面什么的,绰绰有余。

  其实什么事情都是讲条件的,也讲收益,还得讲风险。一般和用户说通这三点,就说明这事就靠铺了。

  对部署私有云,情况也差不多。条件刚才已经讲过了,关键是收益和风险。有关云的好处这里就不详谈了,反正所谓的Customer Benefits说起来可以滔滔不绝。对中国用户而言,最关键的就一点,省钱!以前在作任何的系统规划时都是按最大峰值用户计算的,一Cloud,好吧,你不用时别人用,任何东西,使用率一高自然就经济了。

云计算

  而说风险,中国用户最担心的不是别的,就是安全性。所以一般用户也就和你谈个Web服务器,门户认证服务器的云,你要一上来就和用户说,直接把计费系统给云了吧。那结果肯定是顾左右而言它。用户典型怕得就是“以前坏起来只坏一个系统,现在坏一台是不是整个都坏了?”其实应该换一种思路。“单块磁盘容易出问题,还是一个RAID组容易出问题?”这事实上不是问题了。

  而且单台物理设备的安全性往往更加得靠不住,有份老外对个人桌面的调查:60%的企业数据都放在员工的笔记本上,而每年笔记本被盗率为10%,同样放置员工数据的U盘每年丢失率为66%。

  所以说,你还是从了吧,Cloud起来其实比你那一个个集群安全可靠的多。当然这里还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的应用是可以云的。

  都知道什么东西要飘上天,放在云上,首先得满足一个条件:空间排开体积的空气质量大于物体本身。这那个澡堂子跑出来的疯子嚷嚷的道理。所以云可以飘上天,轻的应用程序可以放在云上面,太重的?就免了吧。如果你的应用程序是大规模共享SMP的,那要运行在一大堆小服务器组成的云上面,那非得掉下来。

  前几年有个太阳,看着它下面飘着的一朵朵棉花糖,想到了网格计算,就嚷嚷着计算就是网络。来了个彻底的大革命,把自己公司原来高端大型服务器都停了,转向完全的多核多处理器架构。按他的说法,你以前的大型服务器的以后统统得不要,买一大堆小的多核多处理器放着。谁想过了两天这东西就卖不了了,只能找他在日本的一家亲戚去OEM他家的高端服务器产品。而现在索性是连公司都被收购了。

  所以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云也一样。

  虽说老外常有些败得很惨的案例,不过IT界也不得不佩服几乎所有理念性的和前瞻性的东西都是他们提出的。在云方面,不管是私有还是公有的,国外目前在实际应用上已经有了很多地案例。

微软云计算

  从本质上,微软是不怎么喜欢云和互联网这种东西的。垄断90%以上桌面操作系统的厂商,最希望的还是大家固守着桌面,不断购买与时俱进、满是补丁的Windows。不过现在有云了,Google在云上面都提供免费办公了,微软还是不得不做出些姿态:以后就别买Office,Exchange了吧,大家在网上用多少就付我多少钱就是了,这就是Office 365。据说企业级用户每人月收费为24美金,小型企业用户每人月收费6美金。如果单和以前的许可证相比,这种收费也算不得便宜。(不过在注意维护成本和人员管理成本的国外,这种收费还是很有吸引了的。)

  同时微软也不忘乘机抢一把硬件厂商的地盘,既然要云,那得,索性我也提供个Azure,把计算、存储、网络全包在里面。Azure这种提供完整服务云平台的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有超过31,000个用户了,大约其中的20,000用户是在去年7月建立之初就有的。其中还不乏几家知名公司:比如T-Mobile,用微软的Azure开发了一个“Family Room”,虽说说白了就是个用来分享照片和活动日程的手机软件,可在国外还是相当地受欢迎。值得一提的是基于Azure的“Family Room”从开发到上线只用了短短的6个星期,在新业务上线速度方面可谓惊人。富士施乐公司基于Azure开发的云打印,可确保其全球职员和用户,在其任意的打印机上进行打印工作,它的开发周期也只有短短的4个月。美国的KIA MOTORS用于广告的Azure网络云开发周期仅有两个礼拜!而且整个系统预计已节省了100,000美元。

亚马逊

  另外一家在云方面做得颇牛当属亚马逊。目前提供的网络服务里面包括了计算(AWS EC2)、内容传递(CloudFront)、数据库(Simple DB)和部署管理(Elastic Beanstalk)。目前计算这块算是亚马逊作得最成功的,亚马逊提供一个每月750小时的免费AWS使用时间。(说白了就是一个月!还算750小时?)大致为32位/64位的Linux Micro实例,613MB内存容量,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相应计算容量。

  说实话,亚马逊在运行大规模IT环境下还是相当成功的,特别是在按需扩展方面,亚马逊可以做到真正的起步低,扩容总价低。对国外大型企业来说,那时相当的诱人。也正由于对规模的注重,亚马逊在客户化方面做得确实不咋的。看看亚马逊的客户,那可都是超大型的。网飞(Netflix)是美国最大的在线DVD租赁商,其云解决方案目前支撑其在美2千万用户,而且系统架构可随时扩容!对用户而言,选择亚马逊最大的好处就是几乎可以把整个IT外包,将IT重点完全放在业务上。

谷歌

  以上两家的云,国人可能不是太熟悉。不过说起Google的Google Apps,那在国内还是有些知名度的,我前段时间就用过一阵他家的办公软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那里打开的文件可以一直开着,换台电脑登陆上以后看到的还是一样的界面,还不占自己的电脑资源,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热键,让我这种连上网都不用鼠标的人很崩溃。此外,国内的版权意识还不是太强,一般大学生笔记本里一大堆图形设计、办公软件,在国外,95%以上的大学生都用Google提供的免费在线文档编辑。

  Google可能是这几家中最不差钱的。虽说建了这么大个云,虽说买了一大堆设备,投入了N多的设计维护,不过Google 99%以上的业务收入还是来自传统广告行业。Google的策略就是更多的互联网用户等于更多的广告收入。

  Google和微软都是有自己浏览器的,而且都针对个人用户,差别就在Google是对个人免费,而对企业、政府用户则每人50美金。美国洛杉矶整个政府办公人员,约35,000就是用Google App来处理所有的文档、邮件、电子表格、图片等等。此外,Google的App Engine也可以为开发者提供Python和Java语言开发环境。

  对于企业级客户,Google给出了超过传统解决方案的安全性保证,这对那些小型的企业来说,那是相当的给力。

  1. 所有数据在写入磁盘前进行加密,就连Google自己都无法访问。
  2. Google的SAS 70 Type II是全球最佳IT安全标准,这可是第三方评的哦。
  3. Google Apps的操作系统完全定制,你哪找黑客去?
  4. Google自己是全球第二大的网站,每天面对那么多用户,你还担心他那个安全性?

Salesforce.com

  相比Google,SalesForce相对太不出名了。因此很多时候得把创始人,前Oracle总经理Mark Benioff扛出来增加知名度。和人一样,技术钻研得很深的人往往不声不响,四处能忽悠的实际技术含量通常较低。SalesForce的5款产品均以技术前端闻名:Sales Cloud,SaaS架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Service Cloud,SaaS,项目跟踪分析系统;Force.com,云平台,用于运行企业自有应用;Chatter,企业协同应用;AppExchange,应用模版,用于客户化用户自有应用。

  SalesForce的软肋在于他没有自己的浏览器或硬件,而且不像Google和微软那样有非常流行的客户化硬件和软件。因此他家的解决方案全部针对企业级用户,比如小时候就有得买的绿箭口香糖。

  纵观这几家厂商,有站在市场前沿,主攻中小型企业的亚马逊;有处在技术高峰,主攻大型企业级应用的SalesForce;有绝大部分免费,醉翁之意还在广告收入的Google;也有一切要钱,针对企业桌面的微软。各家的发展路线、收费策略,不知是否可为未来的中国市场所引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