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电网公司(SGCC),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且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公用电气事业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为全国26个省提供电力,其规模庞大的IT系统扮演着重要角色,帮助公司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能源,促进各地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便利。
在2015年度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名中,国家电网是全球第七大公司。纵观其发展历史,国家电网的IT基础设施包括规模庞大的数据库、中间件与存储需求,包括100多个IT系统,而每个服务省份都有500TB数据及1,000多台主机。为了管理如此巨量需求,国家电网主要选择了封闭式的专有厂商产品,以支持本公司IT系统。
国家电网数据库管理员兼OpenStack运营团队主管赵寰宇(音)近期在OpenStack奥斯汀峰会上发表演讲。他以从前与现在的个人形象对比展开发言:事业刚刚起步时年轻时的样子,与现在的样子。他开玩笑说,10多年来的DBA经历带来的压力是如今脱发和没时间运动的主因。但赵先生对未来非常乐观,他表示,自从国家电网开始使用OpenStack,他就有足够的“带宽”来好好照顾自己了。
赵先生也谈到了使用OpenStack前国家电网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公司的IT基础设施依赖于旧的解决方案。之前,公司使用的专用软件操作困难、扩展成本高,需要支付昂贵的许可证与服务费用,还限制了公司对自有数据的控制,使公司走向了被厂商锁定的道路上——这些问题长期存在。
赵先生的团队受到了新型云技术带来的启发。在实现更好地控制公司IT系统投入的愿景下,他们开始研究建立自主可控的私有云,由原来的以厂商为基础存储向开源转变。过去3年来,国家电网进行了从Unix IT系统向OpenStack和云的过渡。
国家电网于2014年12月开始着手准备部署OpenStack的相关工作,并于2015年9月正式实施部署。截至今年二月,国家电网已使用OpenStack部署了200多台物理设备和1,000多个虚机并投入运营,近期还计划将OpenStack扩展至更多IT系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用事业公司正开始逐步采用大数据云和SDX来实现软件定义网络和存储。赵寰宇(音)表示,OpenStack平台具备卓越的灵活性、巨大的定制化潜能,且可兼容Docker、Zabbix及Ansible等其他诸多应用和服务,这些特性是吸引国家电网决定转向OpenStack平台的几大主要因素。
为顺利实施转型,国家电网与亚洲领先的OpenStack服务提供商EasyStack展开合作,专注于对企业私有云的需求。EasyStack还提供公共和专用API,确保国家电网获得100%开放和解锁方案,从而得以完全自主控制自有数据。
国家电网的网络逻辑利用了多个OpenStack项目,包括Nova、Glance、Keystone、Neutron、Ceilometer (Telemetry)、Swift及 Cinder。内部网支持虚机间通信,而外部网则为用户提供数据服务。国家电网的存储网独家采用Ceph,它还配置了部署网和管理网以备不时之需。
OpenStack为国家电网打造了一个近乎自动化的运营系统,为其解放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用于集中开发更多前瞻性项目(赵寰宇曾笑说:“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休假了。”)。
未来,国家电网的计划包括:进一步扩展使用OpenStack和软件定义存储,在服务的每个省份部署1,000个以上节点。五年内,国家电网预计将建起5万个以上节点,届时将成为全球采用OpenStack最大的电力行业生产环境。在软件定义存储前端,国家电网计划升级Ceph、部署数据库云并进一步改善存储网的服务质量。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
-
OpenStack走过沉淀期:中国市场迎来新格局
开源OpenStack技术发展至今,市场的讨论声音已经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开始提出质疑:“OpenStack是否已经不行了?”。然而,过去11月份的OpenStack悉尼峰会却用事实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
OpenStack不行了吗?悉尼峰会回答你
金融行业并不是OpenStack未来发展的全部,在我看来,这次悉尼峰会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要回答“OpenStack不行了吗?”。
-
企业数字化转型:容器需纳入到发展路线图
容器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尝试实现数字化转型,但是这样做也不是无懈可击的。专家Christopher Tozzi在这里与我们分享了需要询问的正确问题。
-
OpenStack的Pike和Queens版本:你有什么期待?
虽然SDN具有为混合云优化企业网络的潜力,但是它的技术及其周围的生态系统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