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理性 国内SOA平台期待价值提升

日期: 2009-02-01 作者:邱江勇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SOA的发展模式正在由原来的技术(厂商)驱动的发展模式向应用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国产SOA要真正实现突破,除了发挥后发优势,还要跨越业务需求和SOA基础产品之间的“鸿沟”。

  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的喧嚣的炒作期似乎已过,目前大多数中国中间件厂商对SOA抱以一种追踪的态度,而国际厂商却正在倾注越来越多的热情。2008年,IBMSOA合作伙伴联盟已经拥有近百家成员,并推出了几十套基于IBMSOA的解决方案。甲骨文等也推出了一些实施方案并部署了一些成功案例。

  当前,SOA的发展模式已经悄然发生重大转变,正在由原来的技术(厂商)驱动的发展模式向应用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在冷静审视SOA理性回归的同时,作为后进者的中国软件企业应当迎头赶上,实现突破。

  发展模式转变 SOA趋理性

  “经过第一个波峰后,SOA的炒作平缓上升,前几年达到了高峰。这几年SOA技术不断成熟,但是热度没前几年高。2008年人们谈SOA少了一些,但是SOA进入了理性发展阶段。”长风联盟秘书长肖澜指着一张曲线图告诉记者。肖澜认为,从2006年开始,SOA市场持续增长,进入了国际炒作期,而国内炒作期是在2007年、2008年,现在刚刚降温。

  有咨询机构最近也发表研究报告称,2008年对于SOA来说是“务实”的一年,大肆宣传的年代已经过去。对企业而言,利用SOA实现真正的成功,可以使这些企业提升竞争力;对供应商而言,能够提供真正的SOA产品的公司将获得成功;投机取巧者则最终会一败涂地并退出该领域。

  在肖澜看来,SOA进入理性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不再以厂商驱动作为发展模式。他以长风联盟为例:“2008年以后,联盟企业开始比较客观、深入地对SOA进行分析、实践,把SOA和用户的问题结合起来,而不再是以厂商的产品为导向进行炒作。”

  如今,SOA市场的鼓噪氛围已经大大缓解,SOA也从“非理性繁荣”走到理性发展阶段,由原来的以技术(厂商)为驱动转变为以应用为主导,为用户带来切实价值成为检验SOA市场成功的重要准则。但是SOA在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标准、技术、工具等多方面挑战。

  肖澜认为最突出的问题是标准繁杂。据粗略统计,SOA的标准多达80个,而且重复性很大,边界不清楚,带来了应用和实施上的困难。第二个问题是产品问题。现在国内软件产业的格局是大厂商的产品占主导,他们在SOA领域不断推出新产品,但由于标准不统一,繁多的SOA产品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和应用集成。

  此外,目前的SOA软件产品更多还是处在“理念销售”阶段,偏重SOA基础运行技术,缺乏面向业务应用的衔接支撑。国内厂商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在自己传统产品的基础上的小修小补,或者升级,然后再套上SOA的帽子。结果这些产品越弄越复杂,不仅价格偏高,还与自身原有体系绑定。

  国产SOA要发挥后发优势

  在日前的一次会议上,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杨天行不无感慨地讲道:“突破核心技术一直是我国IT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科技部也列了很多专项来推动核心技术突破,但问题是核心技术从哪个方向突破?”他认为,无论是在操作系统,还是在数据库或其他方面实现突破,都应该在一个新趋势出现的时候掌握主动,“迎头赶上”。他认为SOA就是这样一个新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中国在发展SOA上具有诸多优势。虽然中国软件企业在SOA新技术、新标准方面的积累比国外企业少,但是中国软件企业没有太多的包袱,愿意接受新的标准,“反而具有后发优势”。

  倪光南表示,联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另一个优势,也是值得探索的一条途径。他举例说,长风联盟中的企业有做技术软件的,有做系统集成的,有做软件服务的,还有第三方机构,这样就能够集中整套解决方案,真正体现产、学、研、用的结合,“和跨国公司相比,也具有竞争优势”。就在不久前,长风联盟组织神州数码、清华同方、东方通等10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发布了我国首个SOA行业平台———SOA服务集成框架。倪光南还强调,本土优势也不能忽视,因为“我们更了解中国的国情,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不过他也指出,上述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2007年,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规模近6000亿元,其中一多半与出口有关。他认为,在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客观上还是一个依赖内需的市场,以内需为主的产业。如果把内需市场做好了,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市场至少比现在大一倍。

  研发自主平台 填补“鸿沟”

  据了解,当前跨国软件厂商的SOA平台产品安装维护复杂,偏重IT基础支撑,对国内各行业的业务功能和业务流程支持不足,难以适应国内各行业对业务的不同需求,导致用户开发、整合、部署、运维成本很高。

  对此,东方通科技公司首席架构师朱律玮深有体会,因为他们在使用国外厂商产品的时候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例如对于开发应用,如果完全是基于SOA的基础做一些应用,可能要掌握很复杂的SOA的概念和相关的技术。在实施这些系统的时候,可能需要考虑很复杂的技术问题。“这些产品更多的是偏向于技术,和实际业务相差很大,给我们满足业务系统要求带来很大难度。”朱律玮说。这种情况导致在中国市场上形成一道业务需求和现有SOA产品之间的“鸿沟”。

  其实与跨国软件厂商相比,国内软件厂商对国内应用市场的行业业务知识更为熟识,且运维成本较低,还具备较为丰富的国内IT建设和运维经验。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许多采用了跨国软件厂商的SOA平台产品的国内软件厂商,不得不把很多精力花费在如何学习使用国外产品上,这样一来其本来具备的优势却难以发挥。

  更让中国企业不安的是,在这种模式下,中国集成商只能在跨国公司提供的基础平台工具上做应用开发,主要利润都被跨国公司拿去了,中国集成商却只能在“薄薄一层”里互相同质化竞争。对此,肖澜表示:“我们要让平台软件在整个项目中的价值减少,把我们的集成商和自主平台的价值提升。”

  前不久,浪潮高级副总裁王柏华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软件企业的最大软肋是不善于把需求通用化、平台化,所以尽管多年服务于中国信息化市场,有大量的行业资产,但是和国外巨头相比,国内软件企业的软件还是不强不大。肖澜认为,更贴近国内应用市场、并且“轻量级”和“可选配”的SOA平台产品不仅可以快速实施项目、提升国际谈判能力,利润率也会有实实在在的提升。要弥补业务需求和SOA基础产品之间的“鸿沟”,还有赖于逐步形成适用于国内行业应用的SOA业务中间件及行业平台等核心技术产品。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

  • 事件驱动框架和SOA在空军的应用

    空军正在利用SOA来改善数据共享,并实时跟踪战机,美国空军机动司令部的Michael Marek解释了企业可从中学习的经验。

  • 揭秘New Relic APM技术细节

    New Relic应性能管理(APM)套件主要用于Web软件开发。它允许用户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上跟踪关键事务性能,并且支持代码级别的可见性来评估特定代码段和SQL语句对性能的影响

  • 仅凭SOA和云无法解决业务数据管理风险问题

    SOA和云可以是某些恼人问题高效的解决方案;这一点我们已经知道了。但是也要记住它们并不是所有事情的直接答案,特别是当你的问题是业务数据管理风险,而不是技术问题时。

  • 购买应用集成工具可以采取平衡做法

    购买应用程序集成工具需要好好看看你的公司需求,知道从供应商里面要寻找哪些关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