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IT规划中引入企业架构?

日期: 2010-05-06 作者:刘继承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我们有幸采访了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咨询事业部IT规划咨询总监任东民先生,请他来向您介绍他对企业架构的理解。下面就是本次访谈的内容。

  记者:您能不能用简单的语言向别人说明到底什么是企业架构(EA)?

  任东民: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只有溯本求源才能准确理解。架构(Architecture)原本是建筑学术语,指建筑学、建筑设计。由于软件设计与建筑设计有很大的相似性,架构的概念被引入软件领域,指软件体系结构、总体架构。

  此处所说的企业(Enterprise)并非仅是指公司,而是引申为广义的各种类型的组织机构。

  因此,企业架构可概括为”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蓝图”,是以”信息技术必须支撑业务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采用结构化、直观化的方法,从宏观和整体角度描绘中长期(3~5年)的信息化远景目标。

  与建筑学科进行类比,更容易理解企业架构的概念。比如,房地产商开发一个小区,一定是先有小区效果图和总平面图,在被认可和批准后,然后才会有给承包商的建筑施工图,给购房者的销售户型图。企业架构类似于小区效果图和总平面图,要讲清楚的是地理位置、总体布局和景观特色,以及建什么楼、修什么路等相对宏观的事情,不会一下子就讲到用什么建筑结构、施工工艺和建筑材料等相对微观的层面。这体现了规划的重要性,对建筑行业和信息化领域道理都是相通的。

  建筑学科是最为成熟的工程学科之一,由于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的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而软件学科只有几十年历史,还远不够成熟,专业化分工还在逐步明晰之中,依然严重缺失规划这个环节。企业架构的产生就是来源这样的历史背景。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驱动下,企业的组织机构、管控体系、运作流程等日益庞大和复杂,对信息化的期望和要求也日益升级和扩张。企业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单个应用系统的开发,而是从战略出发所衍生出的牵涉一系列应用系统的中长期、全局性信息化建设。过去在单个应用系统开发中产生的软件工程方法,已经越来越显现其局限性,这催生了企业工程、企业架构等新兴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我认为,企业架构主要说明三个关系:一个是业务和IT的关系,另一个是现在和长远的关系,还有一个是复杂和简单的关系。

  第一,”业务驱动IT,IT支撑业务”是信息化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事实上,很多时候IT是跟不上业务发展要求的。因此,企业架构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持IT与业务的动态一致性,应用系统开发周期都很长,这就要求有前瞻性和计划性,能够事先预测未来业务发展对IT的要求,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及时到位。

  第二,”从现状向目标逐步迁移”也是信息化的一个基本规律,必须弄清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状很多时候是混沌的,缺乏规划的,但目标必须是清晰的、有规划的。因此,企业架构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目标的精确描述,使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建立共同理解,才能对目标达成共识。

  第三,对大多数人而言,业务和IT都太复杂了,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我们一定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需要一种系统化、条理性的方法,这是企业架构的第三个作用。企业架构的核心方法就是建立框架(Framework),只描述核心的、主要的、关键的东西,附属的、次要的、无关痛痒的东西都要剔除出去。

  记者:现在有说法认为企业架构包括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几部分,您的观点如何?

  任东民:最早提出企业架构概念的META Group认为,企业架构包括BAIT四大部分,也就是业务架构(Business)、应用架构(Application)、信息架构(Information)、和技术架构(Technology),这已经被大家所公认。但是,我认为IT治理应该加进来,还应该有治理架构(Governance),这就形成”4+1″的企业架构框架(EAF),主要原因IT治理近年来得到广泛认可,随着ITIL和COBIT的推广,信息化管控越来越成为企业内的一个专业职能。

  记者:我们发现不同的专家对企业架构的解读有相当大的差别,您怎样看这一点?

  任东民:我觉得理解不一样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不同专家对企业架构的作用定位认识不同。

  有人认为企业架构是一个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用于部署近期的信息化建设;有人认为企业架构是一个信息化基本法规,用于指导中长期的信息化建设。我认为,参照美国联邦政府对FEAF的定位,企业架构定位在信息化基本法规比较恰当,必须维护中长期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建立企业架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信息化的立法过程。必须有专门机构负责企业架构的宣贯解释和定期修订,制定年度计划和开展绩效评估必须以企业架构为依据。

  第二,不同专家对企业架构是过程还是结果认识不同。

  企业架构到底是一个结果还是一个过程,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企业架构只描述目标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清楚信息化目标的总体蓝图。但是,在这个总体蓝图中,应该描述哪些内容也有不同看法。还有人认为应该把过程也加进来,也就是还要说清楚达成信息化目标的行动计划。我认为,企业架构既包括过程,也包括结果,结果比过程更重要一些。但是,对信息化目标的描述方法还没有统一说法,这就造成企业架构框架(EAF)百家争鸣的现状。

  总体上来看,描述一个复杂系统,有层次布局图(Layout)和拓扑关系图(Topology)两种方法。刚才说的”4+1″企业架构框架,还有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都是层次布局图。层次布局图只能说明分哪些层级,每层里有哪些模块,但是上下层级之间的关系、层级内部模块之间的关系,就说的不是很清楚了。显然,拓扑关系图适合描述复杂系统,说清楚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系统与环境是什么关系,这比层次布局图更进一步,这就与流程有关系了。

  企业架构框架的理论基础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以企业建模为代表的CIM-OSA、GREAM、PERA、IDEF、ARIS、等,另一个是以Zachman框架为代表的FEAF、DoDAF、TOGAF、E2AF、IAF等,其中FAEF在政府中应用较广,TOGAF在企业中应用较广,一些研究咨询机构也提出自己的企业架构框架并用于IT咨询中。

  第三,不同专家对企业架构的应用深度认识不同。

  有人认为到概念级就够了,也就是说清楚蓝图里有什么(What);也有人认为要到逻辑级,还要说明用什么做(With What);甚至有人认为要到物理级,还要说明如何去做(How)。我认为企业架构应该定位在概念级,最多到逻辑级就足够了,因为企业架构是在规划层面看问题,看得是偏宏观、偏远期的目标,不可能那么具体、细致。

  我比较认可Meta Group的经典定义,即企业架构是一个自顶向下、业务战略驱动的过程,它整合了并行的、内在的、一致的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和技术架构的开发,也就是企业解决方案架构(EBA、EIA、ETA和ESA)。

  记者:企业架构和企业建模是什么关系?企业架构与软件架构是什么关系?

  任东民:企业架构和企业建模的描述对象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对信息化目标中业务与IT之间关系的描述。我认为企业架构主要是政府、企业里作为业主方的人在谈,大多与IT规划和顶层设计有关。企业建模主要是研究机构、软件公司里作为承包方的人在谈,大多与CIMS、ERP系统设计有关。剔除一些个性化成份,两者重合度很高。但是,两者之间没有很好沟通,各说各的。

  从狭义来说,软件架构主要对应企业架构中的应用架构部分。从广义来说,软件架构是指一个具体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也可以分解为BAIT四个层次。企业架构体现的是全局,是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软件架构体现的是局部,是应用系统内部的结构。

  记者:企业架构(EA)到底有什么用?到底能解决什么样的信息化难题?

  任东民:我认为使用企业架构的主体不同,企业架构就有不同的作用。主要有两类使用主体,企业和IT咨询机构。对于企业而言,我认为看待企业架构最高角度就是立法的高度。制定企业架构的过程实际上是信息化规划的立法过程,作为规划是有法律效力的。将来的IT投资决策应该按照企业架构规定的内容来进行,没有出现在信息化总体蓝图中的IT系统都是不能批准的,一定要维护企业架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如果业务或者IT有了重大变化,首先要修订企业架构,然后再根据企业架构来制定IT项目投资计划。因此,企业架构对于评估IT投资与业务方向的一致性、对于在项目实施中控制风险、在系统上线后评估建设绩效,都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对于IT咨询机构而言,我认为企业架构可以作为IT规划方法论的核心框架,对于指导IT规划项目的交付,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企业架构现在是很多咨询公司IT规划方法论的核心,您认为架构规划与IT规划的关系是什么?与我们常说的”顶层设计”是什么关系?

  任东民:的确,很多咨询公司,尤其是国外公司,把企业架构作为IT规划方法论的核心。方法论体现咨询公司的高端形象和专业能力,而IT规划是IT咨询的龙头。IT规划方法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派生出IT咨询领域的其他咨询服务,如信息安全咨询、基础架构咨询、IT整合咨询等;在项目前期沟通中增强客户信任,告诉客户如何配合咨询团队工作;在项目交付中,把一个复杂任务分解成比较容易实施的若干步骤,有利于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和交付成果质量。

  根据我过去在IT规划和顶层设计方面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我认为,以企业架构为核心的IT规划方法如下图:

以企业架构为核心的IT规划方法如下图

  不难看出,IT规划由现状评估、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对信息化目标的描述采用了”4+1″企业架构框架,包括信息化治理体系、业务参考模型和IT参考架构三个部分。将业务描述为业务参考模型,分解为业务流程和信息资源两个部分,业务流程是规划的重点;将技术描述为IT参考架构,分解为应用系统和技术架构两个部分,应用系统是也是规划的重点。

  当然,企业信息化的起点水平和预期目标不同,对IT规划范围和深度的要求也不相同。有的企业是一张白纸,需要通过IT规划决定下一步要做什么。有的企业已经建成很多系统,更关心的是如何进行整合。因此,不能用一个方法论机械地照搬照抄。方法论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作为公共参考的模板,另一个是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裁剪和定制的规则和指南。我认为,对IT规划方法论的完善,在面向政府可以多借鉴FEAF,在面向企业时可以多借鉴TOGAF。但是, FEAF和TOGAF机械和死板有余,灵活和柔性不足。为了使政府和企业更容易接受,在概念引入时需要换个说法,并进行适度裁剪和调整,提高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顶层设计源于软件工程领域”自顶向下的设计”(Top-down Design),是指将信息系统自顶向下分解为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顶层设计的概念被扩大到其他领域,意指针某一重大项目而进行的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是实现远景目标的基本蓝图。

  我认为顶层设计是企业架构的本土化说法,和负责电子政务的政府官员交流,他们一般都知道顶层设计是什么,就是说政府在做同样的事情,但没有用企业架构这样的说法,而且没有这样的系统化、条理化。应该说,顶层设计与企业架构的思想是一样的,都是战略驱动、自顶向下,但是顶层设计比企业架构更专更深一些,尤其是和某些重大专项规划有关。

  记者:企业架构对软件开发的指导意义何在?尤其是对平台软件的开发有何指导意义?

  任东民:企业架构主要面向企业而不是软件开发商,对软件开发的直接意义不是很大。企业架构描述的是一个企业未来的IT应用集合,是方向性、粗线条的,需求还不是很明确;而软件开发需要的是现实和具体需求,是很明确的。所以,用企业架构来指导软件开发可能有点隔靴瘙痒。但是,为了进入特定行业和领域,对代表性企业的企业架构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建立典型客户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这对指导新业务拓展和新产品开发有很大价值。而且,企业架构的方法,主要是指业务建模和架构设计,对于平台软件开发的总体设计也有很大价值。

  记者:SOA近年来比较热门,企业架构与SOA是什么关系?

  任东民:过去很多人将SOA等同于Web Service,随着SOA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正在从应用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向新系统构建迈进,逐渐从概念炒作进入落地实施阶段。

  SOA的概念比较抽象,打一个比方,SOA是活字印刷,以前是雕版印刷,SOA要变封闭的、非标准化的、不可重用的系统为开放的、标准化的、可重用的系统,希望解决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问题。

为开放的、标准化的、可重用的系统

  因此,SOA是一种分布式环境下的软件架构模式。它将应用系统的功能模块封装为服务,服务的接口和实现相互独立,以实现业务和技术的分离;并通过服务之间的通讯和服务组装来构建复合应用系统,以提高灵活性和可重用性。

  SOA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标准化实现重用,基于服务实现业务与IT的分离,服务对外部只告诉你这个服务能做什么,具体怎么做你不用管,都封装到服务里面,这样就实现了业务和IT的松耦合。SOA对业务与IT的分离,与企业架构的思想一脉相承。Gartner预测到2010年时,SOA将成为构建和交付软件的主导架构。因此,SOA将成为企业架构中IT参考架构的主流实现方式。

  现在来看,SOA发展还没有Gartner预测的那么快。我认为,只有基于SOA的新系统开发成为主流,才标志着SOA真正成熟。当前,SOA还有很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比如,服务的拆分和组合,服务接口标准和服务的实现方式,基于SOA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等等,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上都还在探索中。

  记者:企业架构对解决政府的信息资源共享有何作用?

  任东民: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国家战略,而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生产者和拥有者。信息化在政府中的大规模普及,产生海量的信息积累,但是并没有根本上解决信息稀缺问题。由于部门垄断、条块分割,反而加剧了信息孤岛和信息荒岛现象。

  从本质上说,信息资源共享就是要解决信息需求的指向性,与信息供应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之间的矛盾。信息必须是集中的,必须是经过有序化描述,才具有高使用价值,这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如果信息散乱地分布在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上,别人无法知道其内容,也就无法在需要的时候及时获取。这就涉及到一个信息资源整合问题,也就是怎么样去组织这些信息资源?现在答案是有的,那就是信息集中化存储和采用元数据描述信息资源的方法。政府正在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就是一个案例。随着信息资源共享问题越来越重要,信息资源管理将会成为政府的一项专门职能。

  企业架构中的信息资源参考模型和信息资源管理关系十分密切。由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政府若干个信息化应用热点中的一个,这个主题足够庞大和复杂,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需要管理变革和IT建设同步进行,可以考虑用企业架构理论来指导。因此,推进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必然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方法、流程和工具进行支撑。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还局限在技术层面,在管理层面还有很大欠缺。通过企业架构,建立信息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和组织方法,将其体现在应用系统和技术架构中,具有非常现实的创新价值。

  记者:企业架构在一个组织中如何落地?

  任东民:首先是认识问题。企业高层要对企业架构有没有用、有什么用建立一个共识。不解决这个问题,就谈不上落地。其次是立法问题,要设立专门的企业架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发布企业架构,并进行宣贯、解释和修订。再次是执法问题,在信息化建设的全流程中,要确立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IT项目投资计划必须依据企业架构制定,必须评估IT投资与业务发展是否保持一致;IT项目建设绩效必须依据企业架构评估,必须评估建成系统是否达成预定目标。把握住这三点,企业架构落地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美国联邦政府在企业架构推行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有大量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比如,NASCIO开发了EA开发工具包、EA成熟度模型,按照年度进行EA评估,等等,这对国内政府和企业引入企业架构,加快企业架构落地,提供了最佳实践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专家简介:

  任东民(Dominic Rion),1995年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现任国内某上市软件公司IT规划咨询总监,长期从事IT规划/顶层设计、IT新业务拓展/新产品策划和大项目总体设计。在企业和政府信息化领域耕耘12年,曾任职于神州数码、国研科技、亚星腾飞、创智科技等企业,负责河南省鹤壁市、国家发改委、中关村管委会、江苏省政府、长风联盟、西安阎良航空产业基地等的IT规划、顶层设计和软课题研究,在企业架构、SOA、区域信息化、信息资源管理等领域有较深入研究。2008年在新浪网开设”GOVIT咨询知识库”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it10years),专注于政府IT咨询相关领域研究,以及民族软件产业转型和创新问题。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

  • 混合云使用不能盲目:学习最佳实践是王道

    混合云的采用率正在上升。很多组织看到了云服务的优势,但他们也想要自己拥有一定的灵活性,将一些工作负载和数据保持在本地的控制下。

  • 事件驱动框架和SOA在空军的应用

    空军正在利用SOA来改善数据共享,并实时跟踪战机,美国空军机动司令部的Michael Marek解释了企业可从中学习的经验。

  • 把软件架构演进体现在栈上

    曾几何时,企业架构师要为了得到承认和支持而抗争,但这种时候正在过去。大多数企业现在已经意识到实现业务流程中敏捷性和效率需要业务目标、人力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的结合。

  • 揭秘New Relic APM技术细节

    New Relic应性能管理(APM)套件主要用于Web软件开发。它允许用户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上跟踪关键事务性能,并且支持代码级别的可见性来评估特定代码段和SQL语句对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