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国有企业相比,全球性是中远集运(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COSCON)业务运营的一个核心特色。作为国资企业中一家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企业,中远集运经营着80条国际航线和21条国内航线。截至2009年6月,中远集运共拥有140多艘全集装箱船。总箱位超过50万标准箱,其船舶在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及155个港口挂靠。为了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的“无障碍”服务,中远集运在欧、美、亚、非、澳五大洲拥有400多个代理及分支机构,在国内的货运机构近300个。
要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现代化的航运物流服务,需要一个强健的信息化平台作为支撑。目前,中远集运的IT系统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的150多个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通过专线与数据中心相连。由于海外分支机构规模庞大,因此其在境外的用户终端与境内的数量相差不大。谈到中远集运IT应用的特点时,上海中远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即中远集运计算机中心)总经理王新波表示,依托全球化业务运营的背景,中远集运的IT应用表现出复杂性和系统不间断性的特征。
“庞大的服务区域和航运物流业务的多元化决定了IT应用的复杂性。”王新波说。以数据库为例,中远集运所使用的数据库包括Sybase、SQL Server、DB2和Gemstone,其中用于核心ERP系统的Gemstone数据库非常少见,中远集运是其在国内的唯一用户。另外,服务器平台方面,系统内包含HP、SUN、IBM等厂商的产品,所应用的第三方软件也十分多样化,例如IBM WebSphere、LDAP、WebLogic等。王新波表示,中远集运IT系统内部的系统环境包括生产环境、培训环境、开发环境、测试环境、预生产环境等,系统应用共计52个。
全球化业务运营带来的是对IT系统不间断的必然需求。而中远集运全球化运营的密集程度却是超常规的。“中国的员工下班后,美国的员工就上班了。而以色列的分支机构周日也要营业。这要求我们的ERP系统7×24不间断运行,系统的运维挑战也非常大。目前我们的帮助台支持服务已经做到了7×24面向全球提供支持。”王新波说。
长期的应用演变、多元化的应用体系,以及全球化高密度运营所带来的IT运维挑战,驱动着中远集运的IT团队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从1998年中远资讯的创立起,无论是在数据中心建设,还是在应用架构设计方面,中远集运都经历了多次蜕变和进化。
数据中心:20余年见证技术变迁
“中远集运的数据中心应用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我们引进了富士通的主机系统,租借的是GE的数据中心。”王新波说。据介绍,当时中远集运已经采用了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各个港口的数据传输都通过EDI系统进行交互,中远集运还定制了自己的数据交互标准。 在90年代,中远集运引进了IBM的ES 9000和AS 400,同期还引进了英国的船运信息系统。
2001年,中远集运的IT建设进行了一次强势升级。这是以投资10亿元引进东方海外全套信息系统作为标志的。在引进东方海外的系统时,中远集运选择采用“AS IS”原则,即整个的实施完全遵循东方海外的应用理念来做,系统中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都没有进行修改。而为了配合信息系统的上线,中远集运还根据其管理方式调整了组织架构,引入事业部制进行统一的业务管理。“从2002年起,我们开始逐步研发业务的外围系统。因为东方海外只是提供了EDI核心系统,很多外围系统,比如滞期费管理、堆存费管理、SAP系统、BI系统等,都需要基于主系统进行升级。”
在逐步完善业务应用的基础上,中远集运于2001年拥有了自己的数据中心。2004年,中远集运的灾备中心也正式落成。目前,数据中心内共拥有400多台服务器,其中小型机和Windows NT平台的服务器各占50%。数据中心内运行着500多个数据库实例,通过专线连接50多个国家的150多个分支机构。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人员有30余人。
根据业务的需要,中远集运的灾备中心选择了裸光纤、底层数据复制的方式。另外,为了降低灾备成本,中远集运的灾备中心运用了“三合一”的建设方针。即把灾备环境、培训环境和预生产环境整合在一起,在非灾备演习时间段和没有灾难发生时,灾备环境可以做培训、压力测试。王新波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灾备中心的投资得到了充分地利用,而一些数据中心的“退役”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也通过设备循环利用的流程逐步替换到灾备中心继续利用。
“由于业务越来越复杂,中远集运数据中心所处理的信息量是十分惊人的。”王新波说。举个例子,2001年IT系统升级后,业务数据量增加到原来的100倍。一个EDI系统支持100个字段的业务信息存储,而按照新的业务数据要求,在不计算外围系统和日期字段的情况下,数据字段是10126个字段。王新波表示,业务数据累积至今,中远集运数据中心存储的裸空间为300TB,在中远集团内部,中远集运数据中心的数据量占整个集团数据量的80%~90%。
数据中心管理:遵循ITIL最佳实践
针对数据量的高速膨胀,以及伴随业务成长而来的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张,中远集运也遭遇到了IT应用复杂性所导致的管理难题。而从2001年开始,中远集运即着手通过ITIL最佳实践理顺IT管理流程。王新波介绍,从2001年至今,围绕自身的管理需要,中远集运分阶段地实施了故障与事件管理、服务请求管理、测试管理、发布管理、变更管理、安全管理、容量管理、配置管理、可用性管理、服务水平管理等项目,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内部管理机制。
其中,结合数据中心建设,中远集运一直在容量规划领域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尝试。回首过往,王新波表示,从2003年开始,中远集运几个项目的实施陆续都遇到了容量问题。例如,SAP上线后3个月服务器就不能满足要求了,而2004年实施的MIS(管理信息系统)上线后1个月就出现存储空间不足的情况,而当时计划这样的存储容量是要使用三年的。“发现容量的预测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的问题后,我们从2004年起在ITIL框架内启动容量管理,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容量管理机制。”王新波说。
除此之外,中远集运自行开发的资源管理平台也于2009年上线,其目的是通过有效的容量管理提升IT资源的利用率。王新波指出,以往考虑容量管理的问题时,通常会关注运行核心应用的高负载服务器,而忽略了只有5%、10%利用率的服务器。通过资源管理平台,中远集运计划把这部分服务器的利用率提升10%,这样做实际上有很大的成本控制空间,每年有望节约的IT投资以数百万计。“我们希望把资源管理平台打造成为IT运维管理领域的BI(商业智能)应用,通过服务器、存储资源利用的统一采集,结合全球化运营的时差特性,实现IT资源的统一调配。同时,虚拟化与容量管理的结合,也是我们今年重点考虑的一件事情。”王新波表示。
另外,作为中远集运的IT部门,中远资讯有限公司还是一家独立运营的IT服务公司。在完善数据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上,依托资源优势,中远资讯一直在尝试数据中心多元化运营的道路。目前,基于自身数据中心为其他企业提供IT服务也成为了中远资讯IT服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SOA:向纵深演进
在拥有规模庞大、管理完善的数据中心之后,中远集运在应用架构方面的设想拥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实践舞台。
“中远集运的SOA实践采用的是‘自外而内,的应用路径,按照规划,我们从外围到核心不断驱动IT向SOA应用架构的转型。”王新波说。其中,对EDI系统的改造是牵引SOA深入实践的轴心。王新波表示,中远集运SOA实施的策略是先从外围系统启动整合,首先把外围系统统一整合到一个SOA企业总线上,然后再进行企业级的核心业务整合,实现核心业务系统向SOA架构的转型。“这是一个‘三步走’的过程,目前我们正处在核心外围系统向SOA转型的阶段。”他说。
据介绍,2004年中远集运与IBM合作制定了SOA实施与企业IT架构转型的路线图。按照规划,中远集运在2004年10月到2005年6月进行了基础SOA建设。在此期间,双方合作进行了中远集运中国区EDI应用建设,构建SOA基础架构,实现了海关及供应商的面向服务的整合。
2005年10月到2006年7月,中远集运着手实现已有的SOA资产进行复用,并在全球范围内部署面向SOA的EDI。同期,中远集运还完成了系统级ESB(企业服务总线)的建设。“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开始将SOA架构应用到更大的范围,同时建立了新的、基于SOA架构的应用系统。”王新波说。在这个被定义为“灵活业务管理的SOA建设”阶段中,中远集运完成了全球集装箱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引入了业务规则管理、SOA管控、BPM(业务流程管理)等管理功能。
王新波表示,从2004年至今,中远集运已经从持续的SOA实践中获得了很多实际的收益。以2008年实施的全球集装箱管理应用系统为例,其开发周期比传统的开发周期缩短了50%左右。在新的集装箱管理平台上,我们可以通过企业服务总线连接外围系统设备交接单打印工具,系统数据的查询时间得到大幅缩减,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大大提升。
在优化IT配置方面,通过SOA架构,中远集运实现了基础设施的简化,以及应用的优化。以EDI为例,中远集运有超过20个独立应用分散在15台服务器上,不同的系统采用不同的语言开发。在基础SOA建设阶段,中远集运用2台Unix服务器和6台集群服务器组建了新的EDI平台,基础设施规模得到有效简化,同时系统的扩容也非常便捷。而在需求开发方面,原来由于技术平台的多元化,通常需要2~3周才能提交用户测试,而现在只要1周的时间即可完成开发,提交用户测试。
应用创新:促进IT与业务融合
除了增加灵活性、降低部署成本、资源重用等优势外,向SOA架构的转型还为中远集运IT与业务的融合开辟出新的空间。如今,面对日益复杂的业务需求,中远集运发现,灵活的IT应用架构在解决复杂的业务逻辑问题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而随着SOA应用的深入,一些与业务相关的定制工作可以交由业务人员完成。
王新波表示,目前中远集运已经引入了基于ILOG的规则定制,它可以将SOA架构的灵活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以堆存费的统计为例,在一个堆场中,不同公司的集装箱、不同的箱型、进口或出口,计费的费率都是不同的。这其中的复杂性有的是因定义规则的变化导致的,有的则是累进制的,不同的堆存天数的费率不同。
“整个费率的计算过程非常复杂,如果采用传统的开发方式,一个地方编写一段存储过程调用的话,后期的维护工作会十分繁杂,代码量也非常大。通过规则定制的方式,整个业务流程简化而清晰,最近我们正在培训业务人员,教他们怎样用ILOG定义费率规则,以后这部分的工作就交给业务人员完成了。”王新波说。
在成功利用SOA架构搭建全球集装箱管理平台后,中远集运正在计划将其功能以SaaS(软件即服务)的方式交付给企业外部的用户。王新波表示,SOA的灵活架构完全能够支持平台功能的多方交付。中远集团内部有6家从事集装箱运输的公司,如果能够共用集装箱管理平台,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其他5家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也可以分担中远集运在这一平台上的投资成本。“如果把视野再放得远一些,我国共有4万多家中小航运企业都存在着集装箱管理的问题,但不可能都投入巨资建设这套系统,如果能够发展出SaaS服务的模式,我们可以提供大规模的集装箱控管服务。”他说。
谈到未来的SOA架构建设规划,王新波表示,“构建企业级ESB和企业级SOA管控组织”,正在成为中远集运SOA实践的新目标。在此基础上,中远集运还将构建基于企业的SOA应用整合平台和信息架构,并继续增强整体业务的优化能力。“多年SOA的实践已经在我们的企业内形成了SOA的文化,很多项目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SOA的方法来做。目前我们内部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而中远集运在IT建设方面也在不断地从面向SOA的实践中获得价值和收益。”王新波说。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
作者
相关推荐
-
在iBPM和BPM间做选择 不一定非此即彼
大多数系统都有一样的能力,在很多人看来,除了BPM或者iBPM这两个标签以外,实际上它们之间并没有任何区别。
-
事件驱动框架和SOA在空军的应用
空军正在利用SOA来改善数据共享,并实时跟踪战机,美国空军机动司令部的Michael Marek解释了企业可从中学习的经验。
-
用BPM策略对遗留应用现代化
一些人提议把业务流程管理作为应用现代化的手段之一,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但采用BPM策略可以成为现代化遗留应用的明智方式。Tom Nolle对此进行了解释。
-
RESTful API设计给开发人员带来怎样的未来?
在模块化应用世界里,最为持久的争论莫过于面向服务架构和表述性状态转移之争了。本文探讨这样的争论带来了什么及其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