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一
揭开KD-50-I的面纱
KD-50-I是在国家教育部“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通过“所系结合”的方式,以陈国良院士等为项目负责人的技术创新队伍经过艰苦努力,才于近日完成的重大科研创新项目。
2007年12月26日,以王守觉院士为主任的专家委员会对KD-50-I做出权威鉴定,认为它的理论运算峰值达到10080亿次/秒,是中国HPC国产化的一次重要突破。
据陈国良院士介绍,KD-50-I万亿次计算机采用单一机柜,集成了330余颗“龙芯2F”,理论峰值计算能力达到1万亿次,整机系统结构先进,采用了高密度节点设计技术,在高度不到4厘米的1U标准机箱内部紧密部署12个处理单元,组成1U 12P高密度节点结构。硬件系统采用了我国自主设计的“龙芯2F”、华为自主研发的千兆以太网交换机以及曙光服务器前置机等。系统软件以开源软件为主,具有兼容性强、易维护、易升级、易使用等特点。
另外,KD-50-I 还具有“三低一高”的特点:低占地(相当于一台家用冰箱)、低功耗(小于6千瓦)、低成本(在80万元以内)、高计算密度等特点,适合高性能计算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应用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可直接推广应用在数学、物理、化学、地学和空间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力学、火灾科学、量子和信息科学、军事科学等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诸多方面,将为我国与日俱增的大型、密集、高性能计算需求提供优良的服务。
目前,KD-50-I已经安装在中科大校园内,它将承担着中科大主要的科研计算任务。
链接二
中国HPC发展大事记
- 1983年,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银河I型亿次巨型机系统的成功问世,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高端计算机系统的能力
- 1992年,曙光投入200万元研制曙光一号。随后,曙光一号、曙光1000、曙光2000、曙光3000、曙光4000相继问世。
- 1994年,银河I的换代产品银河Ⅱ在国家气象局正式投入运行,其系统性能达每秒10亿次,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 1997年,银河III并行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浮点运算。
- 1999年,首台“神威I”计算机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
- 2000年,由1024个CPU组成的银河Ⅳ超级计算机系统问世,峰值性能达到每秒1.0647万亿次浮点运算。
- 2002年,世界上第一个万亿次机群系统联想深腾1800出世,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3年,联想深腾6800问世把世界机群计算推向新的高峰。
- 2004年,曙光4000A成功研制,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研制10万亿次商品化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 2005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TOP 100排行榜揭晓,曙光位居第一。天梭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6年,曙光高性能计算机被胡锦涛总书记点评为“中国七大标志性自主创新成果之一”,曙光4000系列高性能计算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7年,中美超级计算巨头曙光、Cray巅峰会首,曙光启动10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研发计划,称2008奥运前将投入使用。
评论
中国HPC需独辟蹊径
在前几天播出的《财富论道特别节目》中,获得2007年度经济人物称号的深圳研祥智能集团董事长陈志列,指着自己带来的一款小型特种计算机自豪地说:“这款产品应用了我们中国自己的技术,是全球首创。为此,我们拥有绝对的定价权!我们有理由让中国产品成为国际同行业里卖得最贵的!”陈志列这番话引来了现场雷鸣般的掌声和评委们的高度赞许。
“绝对的定价权”,短短几个字蕴含了无数科技精英们的血泪,也寄托了整个国家的希望。
而中国HPC产业正是由于缺乏可以自己定价的核心技术,所以几十年的产业发展都处于跟随状态,采取的大多是“拿来主义”,但是这种“拿来”让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所以,很多像胡伟武那样有着雄心壮志的志士仁人们就提出:“我们一定要走这条别人已经给我定的路吗?”实际上,通过近年来国产HPC的现状,我们就能看出:追循国外老路,亦步亦趋,没有前途。
中国HPC求发展需要打破常规、独辟蹊径。我们不妨借鉴“龙芯”的战略思想,其研发思想是:坚持自主创新,掌握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坚持信息化为广大人民服务,走节约型的信息化道路。市场策略是:重视中小企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当然,HPC的确是一个复杂且专业的行业,它的发展不会像通用芯片那样简单、快捷。但是某些思想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重视中小企业市场,站稳中低端市场,再从高端领域的边缘慢慢突围,只要市场有了,产业也自然会进步。
如今,HPC已经完成了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的转化过程,而要从平民化发展到普及化,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更大的成功。今天,中国“KD-50-I”万亿次机的研制成功,就是中国HPC向普及化方向发展这一理念的首次成功尝试。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胡伟武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把HPC做到更小,可以放在办公桌上,让科研、设计人员人手一台。胡认为这非常可能,他说,今天应用了“龙芯2F”芯片的“KD-50-I”万亿次机只有家用冰箱一样大,成本也不高,而当具有更高性能的龙芯3研发成功之后,体积会更小,性能也会更高。
国际高性能计算能力日新月异,每年几乎以将近10倍的计算速度向前发展。然而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计算速度。首先,中国不具备规模庞大的研发队伍,也没有雄厚的资金做支持,再者,我们发展HPC要符合中国用户的信息化需求。所以,从“应用需求”突围是中国HPC产业做大做强的出路。
就像李国杰院士说的那样,核心技术是用出来的,有竞争力的产品是用户培育出来的。我们应该以需求带动科研,以应用带动核心技术突破。无论科研、开发还是规划产业,都应紧紧围绕需求目标。高性能计算产业也不例外。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
-
高性能计算云中作用变大
虽然市场上有着诸多炒作,但是高性能计算目前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我走出大学校园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运行Cray公司的X-MP,提供分时服务。
-
攻克埃博拉 “超算之神”伸援手
“阿尔特弥斯”是希腊神话中主宰人类疾病和健康的神。面对全球埃博拉等恶性传染病的袭击,很多人联想到这是神的惩罚,并希望获得神的救赎。
-
HPC、大数据以及传统IT的冲突
HPC软件和硬件可能会在架构上进行特殊设计,以便解决一小类问题,这可能并不适合于大数据和传统IT。
-
惠普Helion自助服务HPC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更轻松地获得高性能计算并加速创新
全新的惠普Helion自助服务高性能计算(HPC)解决方案通过高性能计算(HPC)优化的私有云让高性能计算资源更加灵活且更易获取,从而帮助企业快速交付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行业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