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对比:IBM云计算与微软云计算

日期: 2010-07-27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2007年Google公司率先推出了云计算服务,由于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全球信息类跨国公司纷纷跟上,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开发云计算服务,由此开创了云计算服务时代,它是互联网发展新的里程碑。云计算就是将以前那些需要大量软硬件投资的软件应用,以互联网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用户就像使用水电一样通过互联网使用信息处理技术,并且按需使用和计费。这一形式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

  据美林证券分析师称,到2011年,云计算销售收入将达到1600亿美元。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测云计算市场2013年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500亿美元,

  全球信息通讯软件及服务领域的分析咨询机构Springboard Research亚太区软件部副总裁Michael Barnes 先生指出:“201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将以逾60%的速度增长,随着中国各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本地的云计算平台的投入和建设,以及各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在云计算上的研发和业务试点,一个全产业的上下协作创新模式即将形成。”

  本人认为,云计算领域潜力最大的是IBM公司和微软公司,这两家公司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云计算领域,下面作一简单的比较:

  硬件:

IBM

微软

由于IBM有巨大的服务器业务,由此决定了他们提供给用户的必定是软硬件结合的产品,云计算也不例外。

2008年4月,IBM推出基于云计算的新产品——iDataPlex服务器,以及基于云计算的存储服务。iDataPlex用于满足那些使用Web 2.0类型的计算,并运营数万台服务器的大型数据中心公司在技术方面的需求,能够将多个独立的计算机转变为一个共享资源池,即“云”。

基础的CloudBurst硬件配置,IBM公司采用了1个42U的机架,里面容纳了一台BladeCenter刀片服务器机箱和一台System x 3650 M2服务器。搭载Intel “Nehalem EP”四核至强处理器的3650 M2服务器拥有48GB的主存,可以作为云基础架构的管理服务器进行配置。机箱内还配置了一个HS22 Nehalem刀片服务器,这也是机箱内的指定管理刀片服务器,外加三个HS22刀片服务器来支持ESX Server管理程序,他们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工作负载。

IBM云计算的目标是针对在X64服务器上运行的特殊工作负载,最终普及他们的Power机和大型机系统。

   微软是全球最大的软件供应公司,他们提供给用户的是软件和服务,在云计算中,微软提供给用户是: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微软企业部门总裁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 说,截止到2010年4月,微软已经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云计算架构。

在云计算中巨大的硬件配置是微软公司自用的,用于为用户提供服务。目前,微软云计算中心耗资5亿美元,占地相当于60个足球场,并且服务器数量以每月1万台的水平不断增加。

  软件:

IBM

微软

2007年11月推出了 “蓝云”计算平台,为客户带来即买即用的云计算平台。它包括一系列的自动化、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复的虚拟化云计算软件,使来自全球的应用可以访问分布式的大型服务器池。使得数据中心在类似于互联网的环境下运行计算。
 
IBM 的CloudBurst基础架构的配置采用的是VMware的ESXi 3.5内置管理程序,它是存储在插入每个HS22刀片的内部闪存之中。System x管理服务器和HS22管理刀片安装的是IBM的Tivoli Provisioning Manager V7.1,Monitoring V6.2.1和Systems Director 6.1.1系统管理工具,包括可以控制IBM服务器中能量封顶特性的活动能量管理器。
 
在桌面系统虚拟化方面,IBM公司采用CloudBurst安装,把它配置在数据中心内用来运行虚拟化桌面系统。公司将支持来自VMware或思杰公司的虚拟桌面系统中间件和来自Desktone, Quest和Wyse的解决方案。
 
与云有关的软件还有:
Tivoli服务器自动化管理软件
IBM Serveice Management for Cloud Computing
Computing on Demand(CoD)
lotusLive等
2008年10月推出了Windows Azure操作系统。Azure(中文为“蓝天”之意)通过在互联网架构上打造新云计算平台,让Windows由PC延伸到“蓝天”上。微软拥有全球数亿Windows用户桌面,现在这些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连接到“蓝天”上。Azure的底层是微软基础服务系统。
 
Windows Azure Platform 是一个运行在微软数据中心的云计算平台。它包括一个云计算操作系统和一个为开发者提供的服务集合。开发人员创建的应用既可以直接在该平台中运行,也可以使用该云计算平台提供的服务。Windows Azure platform延续了微软传统软件平台的特点,能够为客户提供熟悉的开发体验,用户已有的许多应用程序都可以相对平滑地迁移到该平台上运行。
 
Windows Azure是一个云服务的操作系统,它提供了一个可扩展的开发环境、托管服务环境和服务管理环境,这其中包括提供基于虚拟机的计算服务和基于Blobs、Tables、Queues、Drives等的存储服务。
是一个云的关系型数据库,它可以在任何时间提供客户数据应用。SQL Azure基于SQL Server技术构建,由微软基于云进行托管,提供的是可扩展、多租户、高可用的数据库服务。
 
Windows Azure platform AppFabric为本地应用和云中应用提供了分布式的基础架构服务。
除了Windows Azure Platform方案外,微软公司还有Live和Online解决方案以及动态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发展与应用:

IBM

微软

2008年在大中华地区设立了云计算中心,整合全球的云计算研发资源以满足中国客户发展需求,推出了一系列本土化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并已成功地帮助众多中国客户打造和实施了一系列的云计算项目。  
IBM中国开发中心使用了智能桌面云,IT运维成本比原有模式节省43%。信息泄密为0%。
 
IBM为多个中国用户解决了云计算问题:
 
2009年7月22日,IBM与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一同召开了企业云计算平台新闻发布会。作为全球首个企业云计算项目,中化集团借ERP系统全面升级的契机,成功应用了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IBM Cloud Labs & HiPODS)提供的解决方案,将ERP系统部署于跨越两个数据中心的云端。不仅实现了ERP系统升级的平滑过渡,而且使得企业内部的IT基础设施以及各类软件应用未来能够运得更加灵活。

贵州移动:建立云架构,探索运营商新业务创新

无锡云计算中心:支撑新一轮物联网产业发展蓝图

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发展

北工大云计算实验平台:推动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表示,微软的云计算战略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微软运营,即微软自己构建及运营公共云的应用和服务,同时向个人消费者和企业客户提供云服务。第二,伙伴运营,即ISV/SI等各种合作伙伴可基于Windows Azure Platform开发ERP、CRM等各种云计算应用,并在Windows Azure Platform上为最终使用者提供服务。另外一个选择是,微软运营在自己的云计算平台的Business Productivity Online Suite (BPOS)产品也可交由合作伙伴进行托管运营。第三,客户自建,即客户可以选择微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构建自己的云计算平台。微软可以为用户提优化大师供包括产品、技术、平台和运维管理在内的全面支持。

微软在中国应用云计算的一些活动:

2008 年11月,由苏州工业园区、微软公司、江苏风云网络服务有限公司三方合力打造的SaaS服务平台——风云在线正式启动。

微软还参加了杭州云计算开发培训平台的合作开发。微软是浙江省软件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的合作建设单位,也是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基于SaaS模式构建软件开发创新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持单位。该平台采用微软最新的虚拟化技术,引入微软软件开发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率先为中小软件企业和软件外包服务企业提供包括设计建模、代码开发、软件测试、项目管理在内的全程按需服务。通过―软件开发创新服务平台提供的公共服务,提高企业软件研发创新能力,降低企业软件生产成本。

  简评:

  1. 云计算是IT软硬件和互联网应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需要有硬件和软件巨大的投入并有许多技术创新,是互联网发展新的里程碑,它将促进信息产业新发展,使得用户如同使用水电一样使用软件服务的梦想成真。

  2. 云计算是Google公司首创,当前Google公司和亚马逊公司在应用上领先。但IBM公司是软硬件结合的“大象”,微软公司拥有全球最多的软件用户,他们各自的云计算方案实质上是把现有的软硬件技术迁移和扩展到云计算上,其他公司是难以匹敌的,因此将来这两家公司就会成为云计算领域的前2名。

  3.云计算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安全问题,需要软件界共同作出最大的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4. 在云计算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中国的企事业单位不能只做国外公司的用户,在云计算的开发方面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至少在应用软件方面。具体做法需要有关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认真研究。这里也有一些令人欣慰的消息,例如阿里巴巴公司正在做云计算技术储备,计划在明年下半年推出阿里巴巴云计算平台。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