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抓住“云+端”才能让企业走得更远

日期: 2011-08-16 来源:TechTarget中国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联邦政府计划在未来的4年时间内关闭其40%的数据中心,关闭数量达800个。美国政府CIO维维克昆德拉在技术接受采访时表示,数据中心整合将会带来更加高效、更加互联网化的计算方式。在节省办公开支之外,美国政府寄希望于云计算进入办公领域后,可以向公民提供更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即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在线应用程序来处理事务,比如电子邮件。人们从美国政府对云计算的态度上隐约看出了未来云计算的大趋势。

  在中国,人们更能从端上看到云计算的魅力身影。在今年7月7日至10日举办的2011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人们就看到包括家电企业在内的国内外消费电子企业纷纷聚焦云计算,力推相关产品,显示出包括电视、电脑、播放器等消费电子产品漫步“云”端的活力。“云计算+端”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近。

  深远影响

  据IDC最新分析报告称,云计算将在未来5年内继续影响着整个IT行业的发展进程,预计到2015年的时候,公共IT云服务开支将由2010年的215亿美元增加到729亿美元。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则显示,未来3年,云计算应用将以政府、电信、教育、医疗、金融、石油石化和电力等行业为重点,在中国市场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采用,市场规模也将从2009年的92.2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06.7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7.4%。

  3C融合加速,三网融合提速,所有这些都向消费电子产业传达着一个信号:云计算开启的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云计算的发展将给消费电子产业的规模化、社会化、服务化发展带来重大变革,由此带来的产业链重组和结构调整也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科院院士姚建铨在SINOCES主题峰会上演讲时指出,目前,消费电子产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互联互通,电视、电脑、手机、各类家电、游戏机、电子阅读器、汽车电子、安防系统等都加入到互相对话的趋势中来,包括文字、音乐、视频、图片、购物等在内的一切内容,都在进行着数字化革命,几乎没有一个行业能够躲得开数字化浪潮,一个个具有海量内容和强大计算能力的“云”应运而生,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用任何设备享受“云”上的各种信息和服务。这是一个“云计算+端”的时代。

  “云计算+端”给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对于“云计算+端”,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委员郭涛表示,没有人会在意云箱中用的是什么样的芯片、硬盘。用户的使用观念会发生彻底的变化:即从“购买产品”到“购买服务”转变,因为他们直接面对的将不再是复杂的硬件和软件,而是最终的服务。云端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有计算机、存储器、软件等,它通过Internet对外提供按需服务。客户端通过Internet发请求给云端,云端根据请求提供服务。用户无需了解提供这种服务的底层基础设施,也无需去拥有和控制。有了云计算,广大用户无需自购软、硬件,甚至无需知道是谁提供的服务,只关注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或者得到什么样的服务。

  而PC软件巨头微软则认为,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将会是“云+端”的组合。而在这个以“云”为中心的世界里,用户可以便捷地使用各种“端”访问云中的数据和应用。这些端可以是电脑和手机,甚至是电视等大家熟悉的各种电子产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撰文认为“云服务平台+客户终端”的计算架构更可靠、更灵活,代表了产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客户的需要,未来的计算和服务会分别存在于云和客户端之中。

  对此,国内老牌IDC企业世纪互联专家则认为,“云计算+端”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主要源于用户互联网使用行为的推动,如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所导致视频的随时随地观看、电子商务快捷支付等方面的需求。云+端的部署方式速度更快,硬件设施的投入更少,将取代CDN成为互联网客户、终端用户的首选。传统的CDN的部署方式在距离用户最近的地方部署数据中心推送信息,多点部署的方式决定了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人力投入。云计算的应用使CDN具有了可替代性,使用成本更低、资源池更丰富的优势。

  云计算并非新话题,人们已经习惯了各路专家们从各个角度“谈云吐雾”,但无论怎样,云计算已经进化到一个“云计算+端”的时代,对于用户来说,云+端是更为现实可行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之前,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不止一次地表示,抓住云计算,这将是一次机遇。云计算是一场革命,它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技术制高点,只有把握住云计算的脉搏,才能在这个时代走得更远。从目前云计算的应用形势看,笔者感觉抓住“云计算+端”可以抓住更大的机会。“云计算+端”服务将大大方便和解决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体验不断增加的需求。而没有各端的存在,云计算仍将是雾里看花。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