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今天在上海世博中心2013华为首届企业网络大会上发布“泛BYOD 融合网络解决方案”。方案结合当前移动互联网的热潮,详细阐述了面对企业移动应用发展的需求,如何用敏捷、融合、安全的网络解决方案来支撑企业“泛BYOD 移动应用”的迅猛发展。
应用移动化正在逐渐改变传统企业业务模式,用户越来越关注如何使用任意设备在任何时间、地点可控接入企业并获得更好的业务体验,相比而言是否“Bring your own device”已并非业务移动化的唯一主要特征,而演变为一种企业运作模式上的趋势创新,进而推动了企业“泛BYOD移动应用”发展。为适应这种变化,企业网络需要更加敏捷,以感知接入情景的变化;需要能融合策略、管理、安全,以应对移动终端的进入对企业网络和数据安全的挑战。
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解决方案领域总经理刘立柱说:“网络正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关注技术和设备,向以业务、用户和体验为中心转变。以华为自身为例,从2009年起华为就开始BYOD实践,截至目前已面向全球410多个办事处、15个地区部的15万员工提供Push Mail、移动电话会议、业务审批等多种BYOD办公服务。正是通过自身的积累,华为才能创新性提出泛BYOD融合网络解决方案,我相信,华为必能助力更多企业实现应用移动化的发展”。
图片说明: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解决方案领域总经理刘立柱介绍泛BYOD融合网络解决方案
今天华为面向全球发布泛BYOD融合网络解决方案,并邀请来自医疗、烟草等行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分享BYOD实践经验。主要涵盖敏捷网络、融合情景感知策略和管理、端到端安全防护等所有BYOD建设应关注的领域,为客户实现:
敏捷网络:构建BYOD之基
敏捷网络首先需要更大容量以实现万兆乃至40G核心转发能力、更智能以应对业务变化带来的策略频繁变更,更高效以应对大量智能终端用户随机分布的流量和高密接入需求。
网络资源不应再受地域和业务形态限制,从而应对用户无所不在的接入需求;网络会协同融合全网安全设备,适应BYOD移动化趋势下的全面安全管理;资源能全面虚拟化,实现有线、无线网络真正融合。同时,面向未来网络演进的趋势,华为第一次将SDN架构引入园区,让网络更敏捷地为业务服务,为支撑企业网络动态化提供有效保障。
融合接入、策略和管理:保障业务体验
融合接入提供内部WLAN有线、Wi-Fi无线、分支远程以及企业外部VPN远程等多种接入认证手段,保障用户平滑地从一种接入环境迁移到另一种环境,享受无感知的网络切换体验。
5W1H(Who,Whose,What,When,Where,How)的情景感知策略感知接入情景,自动配置和调整网络业务、带宽、安全、流量隔离等控制策略,从而实现以业务体验为中心,协助企业建立地域、接入方式等因素无关的动态工作组,做到策略随行、体验随身。
端到端防护:保障BYOD安全
BYOD新引入的安全问题首要在如何防止数据泄漏和隔离终端安全威胁对内网的影响,在移动终端可以通过安全沙箱技术,隔离存放个人和企业数据,防止数据外泄;通过移动设备管理(MDM)实现终端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为用户在云、管、端整个网络架构中提供安全保障。
越来越多的银行希望让客户经理开展移动营销;医院正在开展无线医疗;零售企业希望开展基于移动终端的增值服务,比如精准广告推送和室内导航;大型企业推行无边界移动办公……,应用移动化正在极大改变企业的办公模式。华为泛BYOD融合网络解决方案的发布,旨在让网络更敏捷的感知业务变化并为业务提供服务,为企业实现应用移动化和业务创新奠定基础。
了解更多HENC 2013信息,请点击
http://enterprise.huawei.com/topic/2013_HENC/index.html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
-
华为发布2019年一季度经营业绩
华为发布2019年一季度经营业绩。2019年一季度,公司销售收入179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9%;净利润率约为 […]
-
华为“一云一湖一平台”架构助力客户加速智能化进程
在第十五届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秉承“智IT,慧未来”的理念,华为IT产品线分享了IT基础设施在数字化转型过程 […]
-
云端宿州汇聚产业 华为力助城市跨越发展
6月9日,以“云聚产业 数赢未来“为主题的2017华为.宿州云产业合作高峰论坛在宿州顺利举行。会议吸引了多地区 […]
-
企业内是否一定要支持Android?
让我们看看Google正在如何改进Android的功能,去帮助运行业务,并且重新思考该平台是否是企业可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