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存储革新了我们保存文件的方式,因为大部分已经建好的云存储供应商都使用了最好的安全和可加密技术,致使在确保我们自己文件安全时,我们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幸好云存储把我们从担忧中解放出来,不必担心恶意程序偷偷侵入我们的系统,但是在云还是有需要我们观察保证数据安全的实践的。如果你已经在使用在线存储了,或都计划把你的数字行礼移入线上,这里有一些小技巧帮助防止数据丢失或未经授权访问你的文件。
在线存储公司Backblaze作了一项调查,对现在及未来大数据、存储和安全中潜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未来的在线备份之路如何?如今线上在上演着怎样的一幕戏剧?
2016年网络用户将达34亿
据调查,全球有有24亿互联网用户,63亿4千万个网站,而两年内全球数据中的90%是由在线网络产生的。预估计到2016年,全球人口中的45%的人将会上网,也就是说,到了2016年,全球网络用户将会达到34亿。而在2011年,平均每个用户在每月中产生的流量为12GB;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将会增长1.5倍还多,达到32GB。如此之大的用户群,如此之多的使用用,将会产生怎样庞大的数据量?
大数据路在何方?
在2011年网络用户创造了1.8ZB的数据量,而今年将有会创造出2.7ZB的数据。到了2015年,全球数据中的68%将会是由网络消费用户产生。预测到了2016年,每月发送的IP流量会是110个字节。其中55%的IP流量是由网络消费掉的。这么巨大的数据量,使的企业在面对存储时,头疼不已。
云存储现今状态
虽然2011年,用户内容只有7%存储在云中,但到了2016年,将会番5倍之多,用户在云中存储的内容将会达到36%。而云存储服务在2012年的使用用户有40亿。2016年,平均每一个家庭存储量将会番7倍,从2011年的3.3TB增长到464GB,而每一个家庭在2016的云中存储量会是1.2TB。届时,当直接云模型会变得更为主流,那时使用本地存储的用户时将会降为64%。
然而除了火热云计算外,还有另一项值得注意的技术———移动。美国现在人口中35%的人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全世界现在有10亿部智能手机。一年之中,在美国因手机丢失而造成的损失有300亿美元。面对如此巨大的损失,不得不引起企业、个人的注意。
移动云计算
现在云计算与智能手机技术相结合,已经发展成为移动云计算。现今有72%的人口通过他们的手机进行日常的备份活动;而这其中有84%的人在应用中使用云或基于云的可行服务。调查分析,截止2013年底,基于云的移动市场收入将会达到295亿美元。
由此可以见网络的重要性,很不一般,一旦我们离开的网络,不再在线上备份,那么将会如何?
不使用在线数据备份的风险
现在还是有35%的电脑用户,从来都不进行备份工作,而每天都做备份的人也只有10%而已。即使进行备份,大部分的人还只是备份在本地,有93%的人进行本地备份。据统计,一年中,有48%的企业都遭受过数据丢失的痛苦;有46%的个人也在承受此痛。
修复和数据恢复的成本如何?
数据的大量丢失,也造成了企业和个人的财产损失,不仅仅是丢失数据本身造成的,还有后期修复,维护的费用。
- 移动数据恢复:超过500美元;
- 软件和用户问题:超过1800美元;
- RAID配置和服务器问题:超过1800美元;
- 物理硬件问题:超过1800美元。
这些问题,企业可能有所认识,但却没良好的应付计划。只在美国就有56%的人,对于灾难恢复没有一定的计划,在欧洲相对较少,有30%。这样致使每年,因为IT宕机而造成的损失就达到了265亿美元。
大数据的时代到来了,利用云技术和其它创新的IT解决方案,将会缓解重要文件丢失所造成的损失!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
-
混合云优先策略解决公共云、内部部署难题
现在,多云IT环境已经成为常态。根据笔者所在公司Enterprise Strategy Group的研究表明, […]
-
存储基础知识:三大公共云中的对象存储
大部分公共云存储是基于对象存储。块和文件在数据中心占主导地位,但在云端,对象存储才是王道,因为云端需要大量相对 […]
-
混合云是云存储的重要里程碑
预计到2025年,全球存储到数据量将达到163ZB(泽字节)。尽管云计算发展迅速,但目前只有一小部分数据存储在 […]
-
应对数据大爆炸:阿里云发布新一代云存储引擎2.0
2018年1月9日,阿里云宣布推出全新一代块存储、极速型OSS、NAS Plus等高性能企业级存储产品家族,并对分布式存储引擎进行全面升级,性能比过去提升了最多50倍,给用户带来了从高速到高铁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