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云计算市场不可不考虑的问题
进军云计算市场不可不考虑的问题
近1年来,无论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还是云服务(Cloud Service)议题皆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与讨论,甚至还有鼓励软硬件厂商一起动起来,但事情有这么容易吗?尤其在企业云服务市场。
微软(Microsoft)、惠普(HP)、IBM与甲骨文(Oracle)等软硬件厂商纷纷投入云服务市场,以及各研究机构纷纷表示看好云计算市场商机等诱因下,软硬件厂商开始对该块市场跃跃欲试、期望能从中分得一杯羹。
而且也有一些动作比较快的本地厂商已(或即将)展开行动。
问题是,软件厂商只要肯投资这块市场就会有收获吗?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两个问题得先解决,否则,就算云服务市场真如研究机构预言的兴起,软件厂商恐怕也很难从中获利。
第一,市场不明问题:谁是客户?
首先是搞清楚自己瞄准的客户群是谁,以及掌握客户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服务。
以欧美或国内等地的软件厂商来说,由于其所处市场极大,且消费者惯于通过因特网使用各种产品服务,因此,光是服务内需市场,即可为其创造一定的营收获利,最典型例子是凭借该模式与甲骨文等业者相抗衡的Salesforce.com。
由于内需市场不大,因此,虽然有很多分析师表示看好该块市场,也有不少专家建议厂商加快布局云市场的脚步,但在考虑进军云端服务市场的高成本后,如厂商必须确认前后端的软硬件信息系统架构可支持并行运算等,真正愿意花大钱投资该块市场的本地厂商却不多。
事实上,即便是那些已开始布局本土云端市场的软件厂商,多半也是将部份的既有软件服务重写成可支持软件即服务(SaaS)或平台即服务(PaaS)等模式云端服务、而非针对市场推出一个崭新的云即时服务。
简言之,由于云服务市场的生态链尚未成形,因此,如果厂商存在着想在短期内、借用云计算市场来发财的想法,那根本就是缘木求鱼。
第二,缺乏相关的技术与服务经验
导致孕激素市场叫好不叫座的原因除了与软件长沙尚未摸清楚客户群是谁以及其要的服务为何有关外,另外一个关键是软件厂商因进入该市场的时间点较慢,因此在跨云端的数据交换、安全防护与服务性能等领域都还很陌生、更别说相关的技术力量。
更重要的是,如果只有1、2家厂商从事云服务市场,那数据交换、安全保护与系统性能等技术问题还算好解决,但从目前的市场态势来看,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的场所进军该块市场、甚至有更多的企业客户愿意买单,在这样的状况下,软件厂商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呢?
以数据交换标准一事来说,由于云服务市场乃是一个新兴市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业界公认的数据交换标准、市场规模也还没到发展出业界认可的数据交换标准的阶段,在这样的状况下,本土软件厂商在致力于发展一套全球通用的云技术服务之际,也得分神了解、掌握相关的市场动态。
一位业界人士对笔者分享其是如何看待跨云端数据交换标准一事:就连计算机操作系统这种发展的如此成熟的产品都没办法直接互通其上的软件了,更何况是发展中的云计算服务市场…
虽然短期内不大可能会出现产业共通的数据交换标准,但这可不代表云计算服务供货商不用时刻关注数据交换标准一事,并确保拥有足以应付企业客户突如其来的要求的技术能量。举例来说,当甲企业打算将原先放在A云端上的服务转移至B云端时,A云端业者或许可以不理会跨云端资料交换标准等事宜,但B云端业者可没办法如是看待、处理该件事。
再者,当企业客户开始以云端服务部分取代既有的软件采购与部署后,一定会有黑客打起从中窃取机密数据的主意,在这样的状况下,厂商是否已开始透过自行研发或策略联盟等方式强化其的安全防护能力呢?
除此之外,厂商该如何向客户证明存放在云端内的数据不会因为黑客攻击、入侵而失窃,以及企业客户是在安全传输的环境下存取所需数据等议题将变得极为重要。
最后,当有愈来愈多的业者提供云技术服务,以及企业客户开始以云服务(部分)取代传统的软件服务后,厂商能否维持服务的稳定性与扩充性也至关重要;毕竟谁也不想花钱买一个系统效能不稳定的云计算服务。
Gartner预估2012年将会有八成的财富500强大企业使用云计算服务,但那到时候得面对、处理的问题绝不止于上述的客户需求、数据交换标准、安全防护与系统性能等问题而已,软硬件厂商是否已经准备好应战了呢
杰克森 发表于: 2009-11-19
我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