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开发真实案例

日期: 2009-08-26 作者:ITPUB论坛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Scrum为项目执行提供了可靠的、已被证实的基础。但是,在每个项目中,Scrum都必须根据具体需求和环境进行调整,这是项目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篇文章中,将会介绍如何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大型的(20人年,超过十万行代码)、分布式(开发人员位于印度和荷兰)Scrum项目,而这个项目曾经在传统开发方式下被废弃过 。为了帮助读者顺利运作大规模项目,在这里我也会历数我们的经验教训,包括:项目启动、找到合适的产品负责人、估算的重要性、有效沟通、测试、文档。

  背景

  荷兰铁路可以跻身于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铁路系统之列,每天要运送120万乘客。该部门打造了一套全新的信息系统,为乘客提供更准确的列车信息,减少人为干预。作为该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做了这个PUB发布系统,对所有车站中的信息显示和音频广播做集中控制。

  有人之前试过完成这个PUB系统,但是他们当时用的是传统的瀑布方法。客户把详细的需求文档规范交给了开发商,然后放任自流,等着完整的系统成形交 付。三年之后,这个项目被取消掉了,因为开发商没能开发出一个可以工作的系统来。然后客户雇佣了我们公司从头做起,我们引入了敏捷开发方式,用上了 Scrum,跟客户紧密协作,开放交流,小步前进。

  起步

  项目开始的时候,我们在第一个sprint开始前安排了一个启动阶段,耗时三周,准备好了sprint中所需的一切。这个启动阶段由一个项目经理,一个架构师和一个Scrum_master参与完成。

  选择产品负责人是个很有难度的事情,我们找不到一个人能够有时间、具备领域知识、而且有权利设置需求优先级。我们提名了两个业务分析师来一起承担产 品负责人的职责。他们能抽出时间来,而且他们从前也参与过构建PUB的工作,所以业务知识很丰富,足以担当起产品负责人的角色,为多组客户充当优秀的代 理。有关优先级的和范围的高级决策,是由客户委任的项目经理负责,但是他时间不够用,对于需求的理解也有所欠缺。一般情况下大家的配合还可以,但偶尔项目 经理也会对(他所缺席的)计划会议上制定的优先级进行调整,于是这个会议就得重新来过。在理想状态中,对优先级有最终决策权的人应当每次都参加sprint计划会议。

  因为先前有人试着构建过PUB系统,所以有些部分的详细需求文档已经是现成的了。它们遵守了MIL标准[1],不过其形式不适于敏捷计划和估算 [2],因为在敏捷开发中,需求应当被组织成小块的段落,每一块都可以在一个sprint中进行实现、测试和演示,但是现有的文档与此要求不符。产品负责 人也没有多少编写用户故事的经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crum_master帮他们弄出了最原始的产品backlog,里面放着一些细粒度的、经过估算的用户故事,供前几个迭代使用。

  我们所构建的软件只是某个大型软件系统的一部分,它还包括很多相关的软件系统,那些系统负责显示信息,还要在车站内安装相关显示设备。我们得保证每 件事情都可以按时完成,才能把复杂的系统理顺。所以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方案。经历了几次迭代,我们对系统的各个功能都按照自己的最大能力做出估算,这个 问题也解决掉了,而且也有了一个比较靠谱的生产率。于是就可以用发布版本燃尽图来记录和沟通进度了。这里我们学到的东西就是,即使是信息量很少的情况下, 有估算也比没估算好。

  扩展到分布式团队

  项目启动以后,一开始只有7个人,两星期一迭代。项目从一开始就计划着要用到印度的一些人力,所以从第一个sprint开始就有两个印度开发人员进入了团队。他们来到客户现场参与开发,用了六周时间熟悉领域知识、用户代表和团队其他成员。

  建立团队伊始,就要决定如何协作。我们跟所有团队成员一起——也包括印度同事——组织了一个“规范和章程 ”活动。我们定下来一些实践方式,如怎样做结对、用哪些工具、质量目标、每天的核心工作时间等等。然后在Wiki上记录下来。整个团队有了共识,事情就好 办多了。一旦这些共识需要修改,比如在回顾会议上提出改进,这些实践就要在wiki上更新,这样有新人加入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总是最新内容。

  在前几个迭代里面,团队成功地构建、测试、验证了组成系统核心的用户故事。这让客户很满意,尤其是跟过去相比,我们的进度更快,而且客户对项目的方向也有掌控权。

  几个迭代以后,我们就扩展了项目:印度的开发人员返回本国,然后我们在印度和荷兰都增加了资源,这样变成了两个Scrum团队,每个团队5个开发人 员,共享同一个测试人员。过后又变成了三个团队,一共三个测试人员。每个团队都既有印度员工,又有荷兰员工。这种方式让项目保持了很高的生产率和工作质量。

  那我们是怎样异地协同工作的呢?首先,我们频繁使用Skype。我们都有网络摄像头、耳机、麦克风,还有个大屏幕。所以我们既能一对一开会,也能全 体参会。这些都用的是现成的东西和免费软件。没多花多少钱,只是用UPS保证断电的时候也能继续开Skype会议,这样提高了印度那边的网络联系能力。其 次,只有在同一个地方的人才做结对。也就是说印度的人跟印度的人结对,荷兰的人跟荷兰的人结对。经验告诉我们,不管现在有了哪些工具,结对编程所需的交互 协作还是需要两个人坐在一起的。

  最后,我们用ScrumWorks记录谁在做什么事情,记录Sprint的进度。因为我们是分布式团队,所以这个比白板要好得多。在跟产品负责人讨论产品backlog的时候,ScrumWorks也起了很大作用。

  在实施这种分布式模型的时候,我们也战胜了很多困难。例如,产品负责人不习惯说英语。按照Scrum的说法,计划会议分成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产 品负责人给团队讲述用户故事,并且设置优先级。因为这种语言障碍的存在,这一部分的会就只让荷兰团队参加了。第二部分通常是大家讨论具体任务,做估算。这 部分是跟印度团队一起用Skype来完成的,说的是英语,产品负责人不参加。我们还多花一些时间来沟通第一部分会议的内容。Sprint演示也只在荷兰进 行。完成以后,荷兰团队再写封内部简报,告知印度团队——也包括公司其他人——演示的结果。事实证明,这个内部简报深受欢迎。

  拆出一个只关注架构的团队

  我们的项目只是整个应用链条中的一部分,必须要跟客户现有的IT基础架构无缝挂接。虽然我们的产品负责人对核心功能需求非常熟悉,但是在安全、日 志、可用性、性能等方面就所知甚少了。要从客户的组织中了解这些需求难度很大,因为这得跟不同部门中的许多人沟通讨论。这种调查工作给Scrum的迭代节 奏拖了后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创建了一个独立团队,他们只关注架构方面的内容。他们的工作就是弄清楚非功能性需求,好让我们把它们转换成 backlog中的用户故事。我们用“Scrum of Scrum”会议来跟特征团队沟通。我们都喜欢这种方式,因为特征团队可以全速前进。而且有些员工也喜欢在“架构团队”中工作。

  文档

  客户要求大量的文档,而且还要符合MIL文档规范。还要用荷兰语写。很明显,这项工作只能由荷兰人来干。而且开发跟测试都不熟悉MIL规范,写用户 手册这样的文档也不是他们所擅长的。所以我们决定雇一个曾经写过MIL文档的技术文案。开发跟测试可以继续关注于各自职责。这个做法也很成功,不过我们发 现这也要求技术文案和其他团队成员之间也要有大量的沟通交流,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因为开发人员只想“做他们该做的事情”。

  需求管理

  我们的产品负责人是一些业务分析师,他们习惯于用荷兰语写出大量的需求文档。而在我们的过程中,只要backlog中有用户故事,产品负责人也能在 计划会议上做解释,这就足够了。但是客户又要求有很多文档。所以我们打算和产品负责人一起把需求翻译成用户故事。结果就是需求被放在了两个地方:需求文档 和 backlog。当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导致问题。我们做了大量的辅导工作,确保产品负责人不仅仅是关注需求文档,也要负责backlog。

  有了一行文字表达的用户故事,再加上产品负责人的解释,我们的Scrum团队就可以构建和测试软件了。不过需求文档对外部的测试团队做测试还是很有价值的,虽然在好些迭代里面,我们很难把实现的用户故事跟需求文档中的某些部分“映射”起来。

  回顾从前,我们其实一直都没有一个理想的需求管理过程。我们只是尽了最大努力,来应对这相互冲突的需求:我们需要用户故事,客户需要详细的需求文档。

  Scrum为项目执行提供了可靠的、已被证实的基础。但是,在每个项目中,Scrum都必须根据具体需求和环境进行调整,这是项目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篇文章中,将会介绍如何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大型的(20人年,超过十万行代码)、分布式(开发人员位于印度和荷兰)Scrum项目,而这个项目曾经在传统开发方式下被废弃过。为了帮助读者顺利运作大规模项目,在这里我也会历数我们的经验教训,包括:项目启动、找到合适的产品负责人、估算的重要性、有效沟通、测试、文档。

  测试

  我们在项目中做了自动化测试,保证在每个Sprint结尾的时候都可以交付经过测试的软件,不带有回归的bug。即使随着系统扩展,我们还是做到了在8人的Scrum团队中只安排一个测试人员,而且保证了高质量:外部测试团队最多也就是能在每千行代码中发现一个缺陷。

  我们的自动化测试包括两部分:单元测试和验收测试。在前者中,我们用的是JUnit,用Clover度量测试覆盖率,我们的目标是服务器端代码的测试覆盖率达到80%。验收测试用FitNesse作自动化。每个完成的用户故事,都会在FitNesse上有一套验收测试。有了庞大的测试套件,就能在Sprint中找到并修复回归的bug。这种做法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测试人员从一开始就可以积极参与,在用户故事实现之前编写测试用例。

  有一个地方让我们苦恼了很久。这个系统有一部分是一个用户界面很复杂的富客户端。对这东西做自动化测试要比对服务端做测试难得多。所以在UI方面的功能我们大部分还是依靠手工操作。随着系统的增长,回顾测试所花的时间就越来越长,更糟的是,外部团队只在这部分系统中会发现回归bug。如果有了自动化测试就能防止这一点。我们由此学到了一点,即便是自动化测试很困难,为它付出些努力,迟早会获得回报,尤其是在项目晚期。

  产出成果

  客户对我们的工作很满意。说点马后炮的话,跟大多数项目一样,功能、时间、预算都会随着项目进度发生变化,所以“按时按预算”完成只是个很模糊的完成标准而已。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项目进程中常常跟客户讨论怎样把项目做好,他们都很满意。不幸的是,因为其他系统中的问题,产品在全国范围内部署的时候出了麻烦。

  客户找了外部的审核公司来审核这个软件。他们的结论是:

  1.系统的可维护性非常好。

  2.源码质量非常高。

  在审核公司的报告中,他们说他们从来没有给过一个项目这么多正面评价。

  总结

  下面是我们从这个项目中学到的最重要的几点:

  1.很难找到一个既有丰富的需求知识、又有权利设置优先级的产品负责人。所以人们往往都要用几个人一起扮演产品负责人的角色,尤其是在大型项目里面。

  2.如果一定要按期完成工作,那就得保证产品backlog的完整,也要做好估算。对需求而言,即便信息量很小,有估算也比没估算的好。把估算跟团队生产率合并以后,发布计划就有了必要的信息。

  3.Scrum对多个分布式团队很适用。我们每个Scrum团队都既有荷兰人又有印度人,这很好地发挥了团队精神,让我们注重有效沟通。在沟通中,利用现成的硬件和免费软件能节省成本。

  4.在启动分布式项目的时候,先把大家都聚到同一个地方,让大家对团队实践达成一致,这点效果很好。

  5.对于不适合放到Scrum Sprint中的工作(比如寻找关键人员,跟其他客户部门交流),可以让一个单独的团队去做,这样效率更高。特性团队可以集中精力开发软件。有一个专职的技术文案也很好,即便这会增加沟通成本。

  6.虽然软件开发过程不需要大量的需求文档,但客户可能需要。不过在Scrum项目中,需求文档代替不了用户故事。如果既有需求文档,又有用户故事,那就得在做计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在两个地方协调需求的额外开销。

  7.在增量式交付软件的过程中,自动化测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它可以排除回归bug的干扰。在项目结束之前,投资回报会高过成本的。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

  • 敏捷式 vs. 瀑布式:软件需求最佳方式

    确定软件需求很困难。很好地理解客户需求,在改变发生时维护文档和需求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 从敏捷工程实践中获益的五种途径

    创造有用的软件是门工艺。这是没有非黑即白的成功公式的。但是,却有一些敏捷工程实践,实践证明它已经屡次为企业增加了价值,但前提是要考虑周全之后再使用。

  • 敏捷开发需要管理者和等级制度吗?

    在实施敏捷的组织中,人们有时候会说,等级制度应该废止,管理者应该取消。他们认为,管理者和等级制度妨碍了团队的自组织。

  • 敏捷与ALM的天作之合

    你曾经设法说服高级管理者尝试敏捷项目。现已形成几个试点团队,并且“概念验证”项目也成功运行。在短期迭代过程中团队也开发了一种可交付的软件,商业客户为此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