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方式判断持续集成(CI)过程是否有效

日期: 2015-01-21 作者:Jason Tee翻译:邹雅玲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理论上来说,持续集成听起来很好。它不需要依赖冗长乏味的瀑布流程,可以在任何时段都可以阻止灾难项目的失败,同时,企业可以采用更加模块化、灵活化的方式开发新软件。任何一段程序通过了测试要求,我们就可以部署整个程序。数月或者数年后,仍然会有已完成的项目无法按照预期的那样在市场上发布。当然了,我们可以将关注度放在功能和流程上,采用这种更有机的方式来开发新软件。

然而,我们并不能非常自然地就过渡到持续集成中。这是因为,我们还需要检查代码中是否存在漏洞,同时,也应该监测CI过程本身是否有效。作为《Jenkins: The Definitive Guide》的作者,John Smart为我们提供了四条有价值的信息:

#1持续集成中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流程吗?

真正的持续集成是要实现尽可能多的自动化流程。我们要对仍然需要人工操作的流程进行检查。如果在开发、测试或者实施阶段,系统管理员还需要被迫运行各种脚本,那么就表明,这种持续集成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要想实现100%自动化也许不太可能,而且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我们应该将这种接近全自动化的要求作为我们应该实现的一个目标。

#2 持续集成的输出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我们不应该只是报导所完成任务的表象。要通过严格的检查去报导和衡量哪些方面可能陷入困难,或者哪些地方还没有达到接受的标准。同时,我们还要对比CI项目与之前项目的差别,从而确定需要改善的地方。这些也许是最简单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持续集成中获得一些附加价值。最起码,要关注“信息辐射体”。通常,所有系统都是这样运行的吗?

#3可接受的标准都实现了吗?

一开始创建接受标准的时候,这些标准就决定了整个项目的设计和编码基础。但是,如果该标准文件没有被纳入到系统之中,那么,整个项目就很容易偏离最初的设计。接受标准应该自动成为测试的一部分,而且应该是一种“活文档”。这样,在整个CI过程中,我们都可以更新接受标准,而且会使该标准总是非常精确。报告和火文档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都可以向开发项目的利益相关者说明此次代码的编写是符合要求的。要记住,单位测试不应该像技术资料那样让人难以理解。

#4部署可以立即实施吗?

持续集成的整体目标是推动项目的进程。成功实施项目所花费的时间是衡量组织转向CI的一个重要进程指标。全自动化CI通过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任务。即使是部分自动化CI过程也会在几个小时内就完成任务。如果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才能实现新功能,那么一定是在转换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错误。这种结论也适用于经常出现回滚的现象。当然,我们应该在系统的某些地方保留旧版本,在必要的情况下,恢复到以前的旧版本进行工作。然而,我们应该对持续集成有信心,因为,该测试绝对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您有哪些与CI类似的经验吗?可以告诉我们!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