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坐在家里还是在旅途中,都能实时掌握某块农田的土壤指标和庄稼长势,全面了解饲养牲畜的发育和健康状况;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水温的要求……”
一见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王文生博士就为记者描绘出一幅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看到的场景。
“比如你的眼镜就可以作为一个终端,实时地辅助您进行信息搜索和阅读。”他指着记者的眼镜说道,“运用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理念,将来就可以实现海量信息的后台计算,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得可能,使得IT资源和能力的配置就像水电煤气一样应需而定,简单方便,经济适用。”
今年两会期间,王文生提出了“将物联网和云计算尽快用于解决‘三农’问题”。而刚刚参加工作时,他还是个连马铃薯叶子都不认得的计算机软件人员,从“与农结缘”到“为农造云”,王文生笑称:“我与农业有着不解之缘。”
第一次下乡的尴尬
“西瓜叶上长了那么多斑点咋办?”一句话问得王文生张口结舌。
是怎么开始“务农”的?王文生笑道:“是被选派去的。”
如王文生所说的一样,1983年他考入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毕业时恰逢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在德国诺曼基金会资助下筹建信息中心,急需优秀计算机人才,王文生作为母校的推荐者,被选派进入了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信息中心,从此开始了与农业的不解之缘。
王文生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在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信息中心工作期间,为完成测土配方施肥和四大农作物生长动态观测系统的开发工作,作为计算机软件编程人员的他与同事下乡采集数据的那次经历。
那时候,在城市长大的王文生连庄稼都没怎么见过。一位种西瓜的老汉听说省厅来了农业技术员,特意赶过去请教:“西瓜叶上长了那么多斑点咋办?”一句话问得王文生张口结舌,幸亏同去的农业技术员及时解了围。老农感激的话语给王文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他开始关注农业知识和农业问题,并把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转行”毅然决然
“当时单位并不支持我报考博士,只能背水一战,但如果再来一次,我还会这么选择。”
由于出色的工作能力,王文生受聘于德国诺曼基金会和荷兰攀达软件公司,但他不愿停下求学脚步,在1997年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柯柄生教授的博士生,并于1997年底获德国政府奖学金,师从世界农经学会主席冯·布朗教授,在德国波恩大学发展研究中心攻读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导师的指导下,王文生定下了前沿的研究方向——“信息技术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跨专业学习,当时单位并不支持我报考博士,只能背水一战,但如果再来一次,我还会这么选择。”王文生回忆起当年考取中国农业大学的情况时还是目光坚定。
回国是第一选择
那时候每当看到莱茵河畔如诗如画的风景,他就会想,什么时候中国的农民也能有这样的田园生活。
和众多矢志报国的科研工作者一样,出生在东北的王文生除了专业知识优秀外,还有浓重的爱国情节。
1999年,王文生在德国波恩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学习期间,美国悍然用导弹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消息传来,王文生同中国留学生们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到美国驻德大使馆抗议。
他对一位熟识的中餐馆老板说:“在国内感觉并不强烈,出了国了才真正领会到‘中国人’的含义,发现自己确实很爱国,为什么?祖国不强大就会被人欺负!”
王文生说,那时候每当看到莱茵河畔如诗如画的风景,他就会想,什么时候我们中国的农民也能有这样的田园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所熟识的那位餐馆老板注意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全球招聘人才的启事,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王文生,王文生得知后立即专程回国,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取得联系并进行应聘答辩。
2002年7月王文生如愿回国,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聘为留学归国二级杰出人才,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网络管理中心负责人。
用物联网“感知三农”
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应尽快将其用于解决“三农”问题。
回到农科院,王文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复合知识优势,主持多项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重点项目,并于2005年底晋升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分管全所科研工作。
在完成研究所基础改造工作的同时,王文生敏锐地注意到,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些重要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国家应该紧紧抓住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方兴未艾的难得历史机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尽快用于解决“三农”问题。
“以信息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将是大势所趋。”王文生说,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实现农业集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重要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可以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同时也为农业农村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智慧”支撑。
王文生认为,对“三农”管理而言,可以通过自己办公室的电脑屏幕对“三农”问题有一个全面、准确、及时的把握,使决策更加准确、科学,从而强化政府职能,提高基层政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效率。尤为可贵的是,可以建立一个双向信息沟通桥梁,及时和全面地“感知三农”。
“此外,物联网应用还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王文生说,“远程医疗诊断、远程教育培训、数字图书馆,这些服务都可以通过物联网送到偏远村庄。”
为农业科研“造云”
除了将新兴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三农”外,他还将目光投向了云计算。
“农业科研也要有一朵‘彩云’。”他笑道,云计算是提高农业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对使用者而言,云计算就像使用电能一样,可以不必关心电能的最终来源,而可以获得所需的功能服务。”王文生解释道。
通过云计算技术,所有硬件资源包括实验室试验仪器、电脑、服务器等都可以运行在一个云计算网络中。王文生提出,农业管理者、科技人员等各类用户在得到授权情况下都可以利用和使用“云”网络中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这样就避免了设备的重复购置,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科研和管理效率。
然而受地理位置、网络传输速度、数据处理能力、用户终端的性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重复浪费、“重硬轻软”、农业科研资源共享程度低等现象,这些问题成为了农业科研信息化的瓶颈。
“我们正在设计和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院、所信息化项目,‘云计算’将是其重要设计理念。”王文生说,“以中国农业科学院院、所为内核的‘农业科研云’正在形成,‘农业科研云时代’指日可待了。”
与“农业云”一样在王文生的心里占据了重要位置的还有他4岁的小女儿,这位在同女儿玩耍时时常扮演“灰太狼”的农业信息专家,善于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更善于整合自己的家庭生活,“灰太狼”式的幽默和智慧闪现在他工作和生活的每个角落。
“已有‘内核’的‘农业科研云’正在不断积聚,它将为广袤的农业科研大地送来及时的甘露。”王文生抬头望向云端,他曾为女儿讲述的科幻世界,即将变幻成真。
人物档案
王文生
农业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农业信息研究所网络技术研究室主任。
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获计算机应用专业学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计算机系毕业,获计算机软件应用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德国DAAD奖学金,在德国波恩大学发展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获德国波恩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农业经济数量分析。曾与德国吉森大学合作,开发第一套黑龙江省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在德国波恩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完成“信息技术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项目研究。在中国农科院工作期间,参加和主持10多项国家重点项目;2003年,被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聘为ICT研究项目专家,领导撰写“ICT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促进中国报告”;2005年,被德国技术合作部(GTZ)聘为农业信息领域项目专家,参与评审德国和欧盟在华相关技术合作项目。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
作者
相关推荐
-
谷歌云业务CEO描绘谷歌云计划 收购传言四起
行业观察人士猜测,新任谷歌云首席执行官Thomas Kurian将通过大规模收购来获取市场份额,并与竞争对手A […]
-
Microsoft Azure存储团队想要更简单的闪存设备
通过参与开放计算项目(Open Compute Project),这个云计算巨头正在联手其他供应商打造“定制S […]
-
未经检查的云IoT成本可能会迅速增加
物联网(IoT)和云计算的融合会吸引想要深入研究新技术的企业,但这可能需要支付非常昂贵的费用。 公共云提供商已 […]
-
Workday公司继续在亚太地区大举投资
随着亚太地区(APAC)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云计算来拓展其数字业务,Workday公司跻身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云 […]